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红春联墨飘香

  □冯伟山

  过了腊月二十,年味就愈发浓了。换豆腐的梆子声,鞭炮的炸响声以及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充斥在村子的大街小巷,让人听着格外提神。人们忙活了一年,这时也停止了一切劳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忙年中。

  这时候,最忙碌的要数邻居宫大哥了,他是教师,写的一手好毛笔字,村里不少人都找他写春联。春联,在我们当地叫对子,虽土,倒也贴切。宫大哥五十多岁,听父亲说,他二十出头就开始给人写对子了。三十年来他的字越写越好,脑子里也保存了大量的好对联,他一气写个几十副,内容也不会重样。谁家写春联,就早早和宫大哥说一声,他都一一记下,根据先后去写。那时候,家家户户要贴很多春联,大门的、窗户的、屋门的、影壁墙的,甚至猪圈、粮囤、厨房里灶王爷的两侧都要贴,贴的多,自然就写的多,很费劲,一家写一两个小时很正常。宫大哥学校放了假,忙了自己的就抽空给村里人写春联,一天也写不了几家,看年关将近,就晚上写。那时经常停电,碰巧了就点上煤油灯或者蜡烛,在橘黄色的光晕中写春联,也别有一番滋味。

  有一年,宫大哥晚上要来我家写春联,父亲就忙活开了,早早去村里的联社买了红纸和墨汁,还把平时不舍得用的嘎斯灯找了出来,足见父亲对写春联这件事的重视。那时嘎斯可不好弄,父亲不知托了多少人才从县里的电石厂弄来一点儿,用塑料油纸包着,根本就不舍得用。宫大哥来时,父亲先忙着泡茶,又去点嘎斯灯。他估摸着写春联的时间和嘎斯消耗的多少,找了两块核桃大小的嘎斯放进铁皮制作的灯肚子里,加上水,把灯扣严了,不一会嘎斯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气体,这时用火柴点燃灯头,“嘭”地一声,嘎斯灯就亮了,火头慢慢变大,等稳定下来,亮如白昼。灯芯发出“滋滋”地声音,灯肚子里发出嘎斯分解的“咕噜”声,真是妙不可言。

  喝罢一杯茶,宫大哥开始把红纸根据需要在桌子上折叠起来,然后用小刀裁开。大门上贴的对联最宽,也长,门框上和窗户两边的叫框对,就窄很多,门口和窗户上面的叫九天,窄也短,就写四字句,猪圈上的、粮囤上的等等,宽窄长短都不一样。看着挺复杂的事儿,对宫大哥来说却轻车熟路,折叠裁剪起来相当娴熟,一点差错也没有。红纸裁好了,照例是先写大门上的对联,宫大哥让父亲找一个不用的旧碗,倒上墨汁,把大号毛笔在墨汁里浸了又浸,提笔开写。我和哥哥在一旁看着,父亲在宫大哥的对面拽纸,他写一个字,父亲就拽一下,配合得天衣无缝,宫大哥也写得顺心顺手。“忠厚传家远”写完,我和哥哥就急不可待地说着“诗书继世长”,这副对联宫大哥每次必写,我们见得多了,就记住了。写完,我和哥哥把对联放到屋中央的空地上晾着。宫大哥看了又看,说:“还是这对子好啊,城里人和咱乡下人都喜欢,这是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啊。”接着,宫大哥又写福字,还是大笔,不一会就写了十几个,遒劲有力,十足的精神。宫大哥说:“古人造字有讲究,就说福字吧,一边是衣部,代表衣服,一边是一口田,一口代表一个人,田字代表粮食,意思是说一个人有衣穿有粮吃,就是福气。”听着宫大哥的讲解,我们一家人兴趣大增,母亲和姐姐也凑上前来,边听边看字。宫大哥又讲了几个字,比如“天”,说“大”再大,头上却有一横永远压着,比大还厉害,当然是天了。再比如“明”,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加在一起不明能行吗?想想还真有道理,也挺有趣,再看地上的对联时,突然觉得亲切了不少,字也活起来了。再写时,宫大哥就换了小号的毛笔,写起来就显得轻快了不少。不多时,“梅花开五福,竹叶兆三多”“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等的框对就摆了一地。九天更是内容丰富,什么“瑞雪丰年”“福禄祯祥”、“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等,一片祥和之气。宫大哥的字龙飞凤舞,神采飘逸,又不失端庄大气,真是越端详越喜欢。大红对联上墨色如漆,屋子里氤氲着一股浓浓的墨香,沁人心脾。在嘎斯灯的映照下,满地的对联热烈如火,陡然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临近春节两三天是贴对联的最佳日子,要碰上天气暖和或者没风就更好了。贴对联的浆糊是自制的,在炒菜的铁耳朵锅里加水再掺进一些白面,使劲搅和,看稠薄相当且冒起了气泡就行了。用刷锅的炊帚蘸着浆糊均匀地抹到门窗上,把对联的上头放周正了,再用一把笤帚从上到下轻轻扫过,这样贴的对联平平整整,没有皱褶,让人一看就觉得舒服。等对联贴完,门框和窗框的上面要贴萝卜钱(也有叫过门钱的),五彩,红黄粉蓝绿,五种颜色搭配着贴,非常喜庆,也代表生活五颜六色,丰富多彩。不知什么风俗,猪圈上的对联和萝卜钱都是紫色的。一眼望去,紫气满门,很打眼,简直是另一番天地,也许是为了人畜的区别吧。对联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中间有写“六畜兴旺”的,也有写“槽头猪壮”“好大肥猪”的。那时村里家家户户养猪,为了攒肥料,就隔三差五往猪圈的便池里垫土,基于这个原因,两边的框对大都写“日日勤抬土,年年积肥多”,虽是大实话,却也别有情趣。厨房里的灶王爷要在腊月二十三辞灶时撕下烧掉,送他回天宫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一年的工作情况。旧的灶王走了,母亲会在除夕时再贴一个新灶王,在大年夜迎接他的到来。两旁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再在灶王的上面用黄色萝卜钱贴一座“金字塔”样的金山,期盼财源滚滚,来年能有一个好年景。

  对联和萝卜钱贴完,家家旧貌换了新颜,红红火火,一派喜庆。这时,我们小孩子就结伙挨家去看对联。谁家的对联写得好,谁家的萝卜钱贴的新鲜,都要有个比较。虽然有些字不认识,意思也弄不清,但每次都争得脸红脖子粗。宫大哥写的对联有诗意,也祥和,“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红梅多结子,绿竹又生孙”“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句子比比皆是。也有邻居请别人写的,多是毛主席诗词,什么“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什么“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等,也让人耳目一新。当然,也有邻居让家里自己上学的孩子写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闹了笑话,竟然有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杜甫的诗是好诗,可用在春联上就不合适了,还有九天写“成吉思汗”的,大概觉得里面有吉字,就是个好词吧。最热闹的是邻居李大哥,他不怎么识字,竟然把“槽头猪壮”贴到了粮囤上,把“年年有余”贴在了猪圈上,整个反了个儿,被几个同龄人好一顿笑话,我们小孩子也跟着瞎起哄,把他羞了个大红脸。

  碰巧谁家的大门口正对着一堵墙或者一棵树,就会在上面贴一个竖条的四字小联“抬头见喜”或“出门迎喜”,再贴一张萝卜钱,又美又巧妙地把“出门碰墙”或“出门碰树”不好的说法给避开了,这老百姓的智慧也真是绝了。

  此时,整个村子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整个村子也飘满了泥土味的墨香,沉浸在无尽的祥和中。春联红了一片,新年也就到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文学
大红春联墨飘香
辞灶感怀
新年感怀二题(新韵)
奶奶的羽绒服
小年 在一场雪里回家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