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报道
云门山街道充分挖掘辖区优势,统筹用活阵地资源,创新丰富文化供给,不断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2024年,街道综合文化站获评山东省特级站。
推动空间提质
打造公共文化“主阵地”
云门山街道将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打造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置非遗展示区、公益共享空间、民族画院创作室、曲艺大舞台、多功能培训室、科普馆、超然书房、文体活动室等12功能室,为居民提供免费文化互动场地;鼓励文艺志愿者、热心市民带头参与街道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管理工作,群众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自六月份以来,已开设公益课堂15场、非遗系列课堂5场,参与人数达750余人。坚持重心下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规范提升村级文体活动场所,为63个村免费配置图书2万余册,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发展。高标准打造“海岱苑社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有效整合公共文化场所和各类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合作共赢,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建强服务队伍
奏响群众文化“大合唱”
强化基层文化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文化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4名,15个大社区均配备1名专职文化骨干,确定63名村“两委”干部担任文化管理员,组织文物安全、图书馆业务技能等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文化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充分挖掘辖区文化能人,培育和扶持居民文化组织带头人,发展壮大青云舞社、润和舞团、古城梦之队、烟之韵舞蹈队等群众文体团队30余个,邀请专业老师开展广场舞、健身气功、朗诵、京剧等艺术培训6场,积极推荐跨越舞团、爱乐合唱团、九州民族艺术团等优秀群众文体参与各级比赛展演,吸引更多群众参与群众性文体活动中。不断加强农村文艺队伍建设,发挥农村文艺人才集聚的优势,组建十字村舞蹈锣鼓队、关头村舞龙队等文体团队200余支。通过发布招募令,新招募60余名文艺志愿者加入街道文艺志愿服务队,切实将文化工作由街道“独唱”变为群众“合唱”。
探索部门联动
丰富文化服务“主菜单”
探索“属地+部门”爱心共建机制,打造多元服务场景。创新探索部门合作、站企联盟,与辖区三所驻地高校、市图书馆、老年大学等单位充分对接,共同开展墙绘、广场舞、健身气功等文化活动30余场;与蒲公英青少年志愿服务中心、蚂蚁儿童义工、那些花儿、新冉学、桃未了等6家单位达成合作,先后组织怀旧运动会、公益电影放映、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等公益活动20余次;积极争取辖区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圈内公益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物质保障,目前,已与潍坊银行、东营银行、得力青州总代理、童画非凡、工商银行等30余家单位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共同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丰富文化供给
谱写公共服务“主旋律”
落实文化惠民等文化活动。组织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潍坊·青州)云门山街道分会场——“古街区里寻年味”文化体验活动活动;组织“相约美青州·古城过大年”民俗文艺队伍展演云门山街道专场;组织“村村好戏过大年”村级文艺演出13场,涉及31个村,惠及群众3.1万人。组织63场文化惠民演出,实现“一年一村一场戏”演出全覆盖;在文化站组织公益课堂14场,非遗系列课堂5场,参与人数达650余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街道各社区、驻地学校、小区物业等组织开展社区运动会、趣味运动会、跳绳比赛等活动30余场次,参与人次达1万余人,全民健身热情不断激发。做好非遗申报保护传承工作。开设非遗系列课堂,为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强化宣传推介
传递基层文化“好声音”
积极参与市文旅局组织的推介活动,向全社会展示辖区丰富的美食文化;以云门山我的家公众号和云门山街道文化站视频号为宣传窗口,向广大群众展示辖区丰富多彩文体生活。
争取相关荣誉
当好文化服务“排头兵”
街道积极争取文旅相关荣誉,获得国家级荣誉2项、省级以上9项、潍坊市级76项、青州市级33个。云门山街道综合文化站视频号入选潍坊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最佳微信视频号”;街道综合文化站视频号获评2024潍坊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年度最佳视频号”。
云门山街道将紧紧围绕上级文旅部门工作重点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部署要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持续发力。继续在全街道范围内挖掘文化方面的能人,突出发现发挥文学文艺创作方面人才的力量,补齐街道文艺创作的短板;依托文化站超然书房,成立街道级读书会,活跃城市书房公共空间、激发群众阅读兴趣、营造全民阅读良好氛围。通过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常态化组织文化站公益课堂,推出非遗系列课堂,为新时代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挖掘辖区旅游资源,探索打造工业旅游、古街寻踪两条研学游路线,打造街道文化旅游服务品牌。同时,利用文化站微信视频号,制作发布地名文化、非遗、美食文化等系列宣传视频,扩大辖区文化旅游知名度。持续推动“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计划打造“圣水泉社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通过场所“建圈”、群众“进圈”、活动“出圈”,不断提升圈内居民文化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