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秋的夜

  □温连宝

  又到一年中秋节。

  西风迎朗月,红叶染青山。这一天,我们从钢筋铁骨的丛林里逃离,挣脱那车马喧嚣的市井巷陌的羁绊,走进心底向往的田园,拼凑起三两诗句,在仄仄的石板路上晾晒,捡拾起那久违的开心、快乐。

  中秋时节,乍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唐朝的上流社会兴起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赏月的风尚。至中晚唐,与亲友、同僚一起就有了“团聚”的意义,且往往与美酒、音乐、诗词以及舞蹈相伴随。唐代还盛传着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据唐代蒋防《幻戏志》记载,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游月宫的念头,就请天师作法,一同来到月宫游玩。月宫中的仙乐分外动听,仙女告诉玄宗这叫《紫云曲》。玄宗默记曲调,回到凡世后就把仙乐传了下来,就是后来杨贵妃排练的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北宋时,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明清时,中秋更是与元旦齐名,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千百年传承中几经流转变换,最终以阖家团圆成为今日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

  中秋的夜晚,夜幕低垂,万籁俱寂,织就一幅温馨而宁静的画卷。唯有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悄然升起,如同清澈的玉盘镶嵌在无垠的夜空之中;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凉意,仿佛一切都经过了洗礼,显得格外透彻。银辉轻洒,温润明亮,映照着人间无尽的思绪与别情。今夜,是人间团圆的盛宴叠加着难以言喻的乡愁;今夜,是那不朽的古老传说与情感合奏共鸣的交响。

  中秋之夜,让人心醉。那宛若琼浆玉液般纯净的月光,烘托出桂花香气般迷人的氛围。窗外,月亮高挂,西风轻拂;屋内,家人团坐,一盘月饼,一杯香茗。以岁月佐美酒,耀月光为宾朋,轻轻地叙述着光阴的故事。

  今夜的嫦娥,这位传说中的月宫仙子,独自在广寒宫中,是否也会在这团圆之夜,轻抚玉兔,遥望人间烟火,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她的寂寞,正同清冷月光下的一抹孤影,让人不禁遐想起清冷背后的无尽故事。而玉兔,洁白无瑕的小生灵,正在月桂树下跳跃嬉戏,在用自己的倔强,为这寂静的夜空增添了几分灵动。

  思乡之情,明明灭灭。远离故土的游子,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在这一轮满月之下,情不自禁地想起家的温暖,想起在家时候的点点滴滴。小山村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他们深深的眷恋与回忆。此刻,游子仰望星空,让思绪跟随月光,穿越千山万水,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

  在这中秋的夜晚,家家户户,灯火阑珊,人们或围坐于庭院之中,或相聚于窗前,共赏这轮明月。桌上,摆满的是各式各样馅儿的月饼,枣泥的、五仁的、莲蓉的、豆沙的……每一种口味都承载着对家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许。娃儿们兴奋地跳着、跑着,在月光下嬉戏,欢声笑语在夜空中回荡。

  抬头仰望,那轮明月似乎更加明亮了。它穿透过云层,照亮了每个人的心房。家人们围坐在一起,或喃喃低语,或静默沉思,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这份来自大自然的恩赐,体会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此刻,小山村被柔和的月光轻轻拥抱,几户人家灯火阑珊,炊烟袅袅升起,与月色交织成一幅温馨的画面。苏轼若在此刻穿越时空而来,或许会站在村头老槐树下,举杯邀月,吟咏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将那份对亲人的思念、对世事的感慨化作笔下无尽流淌的诗意。

  夜深人静,月儿西斜,人们带着满足与幸福进入梦乡。只有那轮明月,依旧静静地悬挂在夜空中,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每一个人的梦。中秋之夜,就这样在温馨与美好中缓缓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念与期待。

  愿我们都能放下心中的烦恼与忧愁,与家人共赏一轮明月,品尝一口月饼的香甜,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幸福。无论身在何方,愿我们都能心怀故乡,珍惜眼前人,让爱与思念如同这中秋之月一般永恒而美好。

  中秋,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远在他乡的游子,心中涌起对家的无限眷恋;它让久别重逢的亲人,眼中闪烁着泪光,脸上却满是幸福的笑容。在这一刻,无论距离多远,心与心之间仿佛没有了隔阂,都被这轮明月紧紧相连。它让我们在忙碌与喧嚣之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心灵得以休憩,让思念得以安放。而嫦娥、苏轼、玉兔、山村这些意象,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秋的夜空之中,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每一个孤独的灵魂。

  在这个中秋的夜,不妨将满腹的过往托付给这一轮明月,将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归结为一份从容。怀揣着希望前行,相信生活终将绽放出最美的色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文学
中秋的夜
中秋闲吟
中秋感怀
中秋月圆
中秋吟
仲秋夜 没有月亮的乡愁
思念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