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双棉拖鞋

  □郑云生

  大冷的那几天,严寒凛冽,宛如冰雪世界,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我把家里门窗关严,不让一丝凉风吹进。回家也不能马上换下厚厚的衣服,特别是我回家有换拖鞋的习惯,如果不换拖鞋,在屋里走来走去很不舒服。而现在的拖鞋大多是塑料泡沫的,我是汗脚,夏天发粘,冬天发凉发硬,没有布底棉拖鞋穿着合脚、温馨。如果有一双布底布帮的棉拖鞋该多好,肯定格外惬意。到街上转了一圈儿,都说没有这种拖鞋。回到家中,那种粘硬的感觉仿佛比以前更深了一层。

  恰在这时,老家的二嫂来城里有事儿,顺便过来串个门儿。我知道她心灵手巧,庄稼活、针线活样样都是好手,是前村后庄有名的“巧媳妇”,便在不经意间说出了我的心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二嫂马上说:“不就是一双棉拖鞋嘛!好办,我回家后给你做双就是了。不过,我从来没做过,只要你不嫌。”说着,就让我拿来纸、剪刀,照着我脚下拖鞋的尺寸、样式“替”下来一张鞋样儿,说:“回家后我就着手做,做好马上给你捎来。”我说:“怪不好意思,我只是说说而已。” “没事儿,小事儿一桩,别不好意思,你家帮我们多着呢!”二嫂边说边收好鞋样儿。

  从这以后,我便天天盼着二嫂早日给我捎来布底棉拖鞋。见我那副急不可待的样子,妻子说:“画一双鞋还得费一番功夫呢,何况做一双鞋,哪有那么容易?你就耐心等着吧。”经妻子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早年母亲做鞋的难处来。

  在小时候,三年自然灾害,紧接着十年动乱,天灾人祸搞得农村经济凋零,农民生活清苦异常。那时乡下人没有买鞋穿的,到了冬天,我们小孩子都是穿那种“蒲娃”,里面填上麦穰,扑哒扑哒地穿着去上学。大人都是穿“千层底”布鞋。平日里,父亲、母亲、兄弟姐妹脚上的鞋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地做出来的。做一双鞋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费事的,仅是准备做鞋的材料就累死人。“打壳子”的时候,母亲总是先打好浆子,搬出面板,选几块稍好的破布粘上去当衬布,然后再把那些大小不一的碎布条、破布角抹上浆子,一块一块拼起来,一层一层粘到一起,放到太阳下晾晒,等到干透了,揭下来,放到一边备用。做鞋底、鞋帮、都离不开这些“壳”子。搓麻线更是一个慢功夫,先是把麻杆割下来,放到臭水沟中沤,沤到一定程度,捞出晾晾,再把麻一丝一缕地扒下来,捆扎好。搓麻线的时候,母亲坐在蒲团上,挽起裤腿,利用小腿上的平面当“搓板”,左手拿着两股麻坯儿,右手自上而下轻轻搓动,一节一节拧着麻花劲儿的麻线便不断地延长。搓的时间久了,母亲瘦骨嶙峋的小腿上便渗出了星星点点的血痕,让我们这些不更事的孩子看了,心里也感到隐隐作痛!各种材料准备就绪之后,母亲便照着事先设计好的鞋样儿纳鞋底、扎鞋帮。这些活儿,都是在农活的空隙里干,大多是晚上在如豆的油灯下完成,眼睛熬红了,手让麻线勒出了沟,母亲却从没叫过一声苦。现在想想,我们所穿的每一双鞋,浸透着母亲的多少血汗,又凝聚着多少慈母的深情啊!传唱一时的《中国娃》中有几句歌词:“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呀,站得稳呐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别人听到这样的歌词也许觉得平淡无奇,而我听了却总是心潮激荡,浮想联翩……

  世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逐渐懂得它的珍贵。当初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千层底儿”,并未体会到它的独特优点,有了爱美之心之后,反而羡慕别人脚上的胶鞋、塑料底鞋和亮面的皮鞋。不穿母亲纳的“千层底儿”少说也有40多年了,如今再想穿那种家做的布鞋是不可能了。母亲早已离去,再也无法为儿女穿针引线了。想来,心情特别沉重、特别难受。

  大约过了十多天,二嫂将她的“杰作”送到我家中。进门就说:“大兄弟,做得不好,别嫌,因少这无那,鞋底我是上集买的。”

  这是一双非常招人喜爱的家做拖鞋,花布的底面和帮面,美观,大方。鞋面像两道拱起的彩虹,穿到脚上柔软舒坦,不粘不躁,十分温暖,而且心情也格外宁静,生活情趣似乎也浓重了许多。我很想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二嫂,一来表达对她的谢意,可话到嘴边又感动地不知说啥好。二来建议她做一些这样的布拖鞋拿到集市上去卖。我想,在崇尚返璞归真的今天,也许二嫂的生意会做得很红火。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版
   第04版:文学
播种与收获
古城美
元旦抒怀(通韵)
浣溪沙·元旦
冬日早市一瞥
一双棉拖鞋
背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