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和他的那些书

  □郑云生

  在老家翻阅书橱时,又一次看到放在老书橱角的一摞旧书,那是父亲小时候读过的书。

  父亲生于民国十年,也就是1921年。突然有一种莫明其妙的心动,想写点什么以示怀念。因他过于普通,家里非常贫穷,一生没有波澜壮阔、可圈可点的事迹,真乃无米之炊,清淡似水,无事可写。直至看到了他留下的这几本书后,才写下了这段《父亲和他的那些书》。

  父亲是2003年病逝的,享年83岁。看到这些书时,我的心就像针扎一样难受,就会联想到父亲临终前那种渴望想见我最后一面的眼神儿。多少年来,这种愧疚一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今天又看到了父亲的书,我已泪流满面,愧疚之情又涌上心头。

  2003年12月的一天,天气寒冷,父亲病重。我刚开业不久的门店,连连不顺,心绪烦乱,突然一个神秘的电话打来,但又不应答,我感到不妙,有一种痛心的灵感。经过十几里路匆匆赶回家中,父亲已奄奄一息,我们呼喊着给他穿上寿衣,他用微弱的力气手指床边,慢慢地闭上了双眼。原来他席下不知什么时候,还存着几十块钱没舍得花,给他的儿子留着。对我的信任和依托,已无机会言表。可是我亲爱的父亲,你傻啊,本来家里不富裕,给你的又不多,你怎么这样傻呢?怎么就不舍得花呢……我悲痛欲绝,嚎啕大哭。

  在家里,我是长子,父亲整天逢人就说我最好,最孝顺。可是,多年来,我为没能尽好最后责任,仍深深自责。

  我的父亲,1935年高小没读完,因家庭困难,就给地主家打短工当觅汉了,担水、垫栏、喂牲口等,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我曾听父亲说过,东家为了考验他是否忠诚老实,每天早上在他清扫院子前,故意在地上撒上一些零钱,观察他的表现。我父亲从小就很挚、很倔,一直到老,宁愿饿死也不占人家的便宜。

  祖父是剃头匠,三年后,父亲跟着祖父挑着担子走村串巷学会了一手剃头、刮脸、刮胡子手艺,大集体时还经常免费为中老年剃光头、刮脸。后来又学了几年木匠。解放后,在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初时,因为识几个字,在村里干了几年会计。干会计期间,因倔犟,对当时有些干部的不当行为看不惯,宁愿辞职也不苟同。几十年后,他的会计账目,还工工整整地锁在他的抽屉里。最后,村干部让他当了饲养员,喂牲口。1960年,自然灾害,祖父饿死,家里孩子们都快饿死了,啃树皮,吃槐叶吃的脸肿得两眼都睁不开了。母亲着急劝他,你快拿点饲料喂喂孩子吧,父亲守着一袋一袋的饲料,坚持说,这是集体的东西,一点也不能往家里拿,甚至和母亲打架,睹气干脆半年多不回家,免得有人怀疑他往家里捎饲料。在周围几个村里,父亲的大公无私是出了名的。虽然父亲倔犟,但为人直爽,乐于助人,从不会耍心眼儿,只要有用他的时候,他比谁都麻利,他是“好人”的称号也出了名。村里出了偷鸡摸狗的坏事,从来没有人去怀疑他,人们都知道,他不会干坏事。

  每到腊月十五,家家户户置办年货。父亲也开始忙活起来,买墨、买笔、买黄历准备对联内容,然后为各家各户写对联。只要有人来叫,会有求必应,把手里的活一扔,带上笔和墨,乐颠颠地、一本正经、一丝不苟地一直忙到腊月三十,分文不取,心甘情愿,而且还有一种自豪感。一写就是几十年,直至临终前一年手开始颤抖,不能握笔才作罢。村里人夸赞他是“文人”时,是他最高兴的时刻。后来,我儿子考上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乡亲们都说我家里出“文人”。

  父亲读过的书上,都印有《民国》的字样,有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论语、孟子、诗经和易经。这些枯躁的儒家文学,即“四书五经”,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一直延续到民国时代。那时候,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学生学点《三字经》《百家姓》、国语、算术,还差不多,学《论语》《孟子》《诗经》《易经》《大学》真有点不可思议,就是现在的我们也很难念下来,翻开内页,看到当时父亲用红笔画的圈圈点点,看来还真学过。至于理解不理解就不得而知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困难,家里买不起窗户纸,国语和算术课本都当了窗户纸,《论语》《诗经》因是折叠页,我上学时买不起本子纸,让我都用反面写字了。

  在父亲去世后,我整理他的房间时,在一个老抽屉里还剩有《孟子》《易经》《龙文鞭影》《历史》《地理》等几套,其它都毁在我少年时期的手里了。除《孟子》《易经》看不懂外,《历史》和《地理》虽然是繁体,但还能看懂。该课本为32开,封面为牛皮纸质,正面写有《社会课本》繁体大字,下一行小字地理编或历史编,反面是一个地球图形,中间写着“世界”二字。封底注明:此书有著作权,翻印必究,中华民国廿二年四月出版。地理编内容为“东方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台湾和朝鲜”等十七篇课文。历史编内容为“欧洲民族大移动”“中国文化的进步”等,也是十七篇课文。这些书对邻国的研究、世界大势的认识、大洲大洋的认识研究以及民族的演变、文化和学术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近代西方帝国殖民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和掠夺,在民国初期我国文化落后闭塞的现状下,向青少年传播世界知识,让他们了解中国文明,为一大批有识之士,热爱祖国,推翻旧世界,改变贫穷落后旧中国,激发了精神力量。我相信,这些书如果传到我孙子辈,肯定是博物馆的收藏珍品。

  《龙文鞭影》一套四本,用硬壳纸盒装着,纸质很薄,淡黄色,是初学的启蒙课本,内容是中华历史典故成语和解释,四字一句,共有两千五百个成语典故。当时教书先生只要求背,不要求懂。在现代成语故事也很少见过,都是文言文,读起来很费劲。

  在这一摞旧书的夹页里,还有两件东西。一是解放前后的两份“地契”,各有不同。解放前的地契,纸质为桑皮纸,大小差不多40×40厘米,内容是你要买块土地,需要有中间人证明,找人代写,写明这块地的亩数、四邻、位置、银价、时间、签名画押等,一次付清,永不反悔,立字为证,永久存留。而解放后,全国最后一次使用地契,它就不叫地契了,作为政府承认个人的土地和房屋合法使用权的有效证据,是1951年县政府颁发的,纸质为白色新闻纸,大小与解放前的地契差不多,上面的文字是刻字版印刷,题目是山东省土地房产所有证(繁体字)。内容是XXX县XXX区XXX居民姓名,土地XXX亩,房屋XXX间,均作为私人产业,耕种、居住、典卖、转让、赠与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特给此证。计开——座落、种类、亩数、四至、长宽尺寸、附属物等。落款为县长李魁德,蓝色盖章。一九五一年五月六日发。以后,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随着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发展,逐步变成了公有制,作为“地契”这个名称,就成为历史了。

  另一件东西是新旧社会的两份个人证件。一是“良民证”,是日军侵华期间为避免所谓社会流民(不愿参加皇协军的)对日军活动的破坏、干扰,确保占领区安全的一种身份证明。15岁以上居民均需领取,户口大清理,“良民证”出门、进城时随身携带,否则,非关即杀。“良民证”上有头像、姓名、大拇指印。大小跟现在我们常见的工作证差不多,硬壳纸质,非常简易。我父亲当时也就十六七岁,照片上戴着一个二帽头毡帽,黑白照片,像个瘦瘦的小老头,照片下面是姓名,姓名上一个拇指印。而这次翻阅时没有找到,也许是当初看到时,认为“良民证”是中国人的一种耻辱,销毁了。

  解放后,也有一份身份证件,它不叫“良民证”了,而是叫“社员证”。入社后,就成为社员了,每个家庭的主要成员,都是社员。证件大小6×10厘米,淡黄色,硬纸折叠,正面为XXX县XXX社“社员证”,后面是社员权利和义务,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向本社贷款的权利,有对本社的业务、财产、组织等工作讨论、建议、批评、监督的权利。交纳入社费和股金,遵守社章,遵守信用,宣传政策。协助干部开展好业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身份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个居民的户口管理,都是政府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的居民身份证,使用更先进、更便捷、更广泛的现代化防伪卡式证件,作为每个人的身份证明,通行方方面面,一证在手,通行天下。

  父亲的为人处事和他留下这几套书已经成为过去,也成了家史的一部分。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农民,在旧社会是“良民”,在新社会也是“良民”,他就凭着这个“良民”,度过了八十三个春秋。追古抚今,怀念历史,悼念先人,我感慨万千。现在,我就用在父亲读过书的夹页里找到的,十四五岁时在东家柴房里作的“觅汉歌”作结束语,以示铭记:

  “正月里,正月正,找家觅汉来上工,上工打下三担水,切草喂马扫天井。干觅汉,真困难,忙忙碌碌不得闲。半夜里起来把牲口喂,雾昏明子挑满缸。吃了早晨饭,就得把活干,把牲口牵在太阳里,晒晒也舒坦。开始就把粪来掘,一车一车往外推,推到南场摊成堆,完成了这些事,傍晚就得忙推土垫栏都办完,吃饭睡觉又一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文学
父亲和他的那些书
父亲节祭
连阴天(古风)
山乡恋曲
青州发现巨型山体寿星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