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田萌萌 报道
近年来,市委编办聚焦全市教育大计,立足主责主业,用好调整机构设置、统筹编制资源、优化人才队伍“连环招”,为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调整机构设置,立体式优化学校布局。搭建一体管理模式,设立13所镇街中心学校,由乡镇中心学校管辖区域内中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由中心幼儿园管辖区域内各幼儿园,实行“中小幼一体衔接”的管理模式,实现以大带小、整体办学。设置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农村教育机构,立足当前乡村适龄儿童减少的现状,探索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整合提质,2022至2024年,坚持“一镇一策”,因地制宜整合学校34所,撤并小规模学校21所,农村教育资源闲置、师资力量分散问题得到缓解。优化城区间学校设置,为应对2015-2018年生育高峰期和缓解城区不同区域适龄儿童入学压力,先后增设市宏远学校、南湖学校、北城学校和龙泉学校等4所学校,及时配齐优秀教师团队,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统筹编制资源,兜底式保障教师编制。立足于早,根据当前在校学生数和未来5年各学段学生数量变化情况,构建中小学教师需求浮动模型,测算应配教师数量,同时科学预计教师退休情况,提前掌握未来几年中小学教师供求变化,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高峰期对教师需求急剧变化,提出编制保障建议。着眼于统,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科学配置、增减平衡”的原则,在县域内建立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供需情况,统筹考虑教师调整、新进教师等因素,在编制总量内,对南湖学校等8所中小学和旗城幼儿园等6所公办幼儿园的144名编制进行调整,实现教育编制资源的跨区域统筹。
强化队伍建设,多渠道补充人员力量。聚焦教师需求“波峰”,综合考量各学段学生增减变化趋势、教师自然减员等情况,在批复2025年度中小学用编进人计划时,明确重点向高中招录人员和具备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倾斜,为即将到来的高中教师需求高峰做好人才储备。畅通市内人才交流渠道,用好“县管校聘”这一平台,积极推动城乡间、学区间和学段间教师流动,逐步化解城乡教师、学段间教师供需矛盾,2024年市内调动教师80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跨学校、跨区域柔性流动。搭建优秀师资力量引进桥梁,积极搭建跨市域教师的调动,对符合学历、年龄、职称、考核表现等条件的市外教师积极引进,2024年共从市外回引各学段优秀教师46名,均安排到教学一线,有效缓解部分学校教育教学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