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生
我喜欢读书,书上有好多我不知道的事情,在我的心中,书,恰似一层层蔓延的台阶,拾级而上,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书,又宛如一条幽静的山径,漫步其间,恍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境。书,就是清风,就是明月,能使人灵魂变得高贵脱俗,让人变得有品位优雅。
书中有百味,读书如吃书。
鲁迅先生曾自称“厨子”,把自己的作品比作“饭菜”,真是形象的比喻。其实作者与读者之间,很有点厨子与食客的关系。真正的作者,总是用美的、思想性的作品去影响读者,就像厨师总想把美味且易消化的食物奉献给顾客一样。书如饭菜,味道不同:小说故事,可称风味小吃;散文诗歌,可称清茶咖啡;国外名作,可称西餐大菜;四大名著,可称满汉全席。读风与吃相颇有相似之处:有人细嚼慢咽,有人风卷残云,有人名茗回味,有人浅尝辄止。高尔基说:“我扑向书籍,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寿镜吾先生温文尔雅,自把诗书喻作每日三味。孔圣人当年苦读《周易》,每日谢客拒宴,三闫不知肉味——真可谓秉性迥异,各具情态。
读书也许是一种极致。宋代诗人尤袤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读书名言:饥而读之以当肉,寒而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一本好书,一杯香茗,便可送走一个苍白的早晨或风雪黄昏。每逢华灯初上,独守斗室,或捧书咀嚼,或奋笔疾书,或冥想沉思,虽无红袖以添香,但伴有清风明月,耳聆虫吟蛙鸣,可谓从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夜阑人静,披衣挑灯,读《离骚》,屈子那凛然的人格力量透过纸背扑面而来;读《三国》,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拍案叫绝;读《老残游记》,为王小玉的说书而浮想联翩。正如张潮所说:枝头小鸟皆朋友,落花水面尽文章。
书籍,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的精神食粮。多读一部书则多一分丰腴,少读一本书则少一分营养,真的,读书如吃饭,每日必求,不可或缺。
可以说,一生如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实是一件快乐无比且受益无穷的事情。通过长期读书,一旦形成充实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成为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那就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坎坷,都能保持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平常心态,无论物质生活多么清贫寒酸,也不会“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言难尽读书乐。流水之声可养耳,青禾绿草可养目,观书绎理可养心。没有书的日子,心灵会蒙尘;销蚀的读书热情,会使心灵肌肤起皱。此心缘自不由人。忙碌、驰骛疲倦时,读书便是心灵最好的栖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