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00位青州历史名人参选人简介(八)

  按:“面山负海古诸候,信美东方第一州”“论寰中英气,人尽说,古青州”。青州,地控海邦,云开天府,挽一襟东齐秀色,聚一身灵气所钟。这片热土之上,名人辈出,灿若繁星,在浩渺的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他们或生于兹,长于兹,或官居于此,游历于此。他们或为朝廷重臣,沙场将帅;或为学术巨擘,文坛风流;或是社会贤达,仁人志士。他们与这片土地建立起人生中至关重要的精神关联,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荡气回肠的故事,引人入胜的传说。流风余韵,流传千载;薪火相继,愈久弥新。众多历史名人的文化遗存或者非物质遗产,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文脉所系,也成为新时代青州文旅的重要组成。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文化滋养心灵,让高尚唤醒高尚。在举国上下欢庆传统佳节之际,我们启动青州历史文化名人推选活动,从灿若星辰的青州名人中选取了445位,发动社会各界再从中遴选100名,以期构建具有代表性的青州历史名人文化谱系,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助力古城在新时代的重光与崛起。我们的初衷不仅仅是对青州名人进行一场排位赛,而是邀请您置身其中,带着您的视角与情怀,做一次关于文化的选择,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来一遭说走就走、溯流而上的旅行。我们注重文化共识,也欢迎独得之见,您的每一项选择我们都将认真对待。若您在我们所选列的445名以外,需要有补充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可以通过电话联系我们,或通过邮箱进行推荐,我们将虚心听取意见建议。

  此次活动通过青州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向全市市民公开发布,同时欢迎热爱大美青州的海内外朋友积极参加。投票开放时间自2023年1月12日起,至2月20日止。对认真负责参与推选、本人推选结果与最终推选结果契合度高的投票人,予以奖励。

  具体办法:投票开放期间,每个微信号可多次投票,但每个微信号累计最多只能投选100名候选人物,每位候选人物只能投选一次。投票结果按个人所选人物与最终选定名单重合率高低进行排名,如重合率相同,则以投票时间先后顺序确定。

  根据投票结果,确定前100名为一等奖,奖励精美服饰一套,在郑委员超市华邦号领取;100-200名为二等奖,奖励精美艺术品一个,在郑委员超市山水号领取;参与奖5000名,奖励书籍一本,可在任意一家郑委员超市领取(华邦号、山水号、百农思达号、坦博尔号、尧王号、永华号)。

  如初次投票需要微信授权,请按照页面提示进行授权操作,进入页面进行投票。

  欢迎广大网民朋友积极参与投票推选。

  活动规则:本活动在“青州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和“看青州”客户端发布;投票期间,每人只可投一次,但可多选;

  活动时间:2023年1月12日—2月20日

  投票方式:扫码参与投票

  青州市李清照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36-3303015

  电子邮箱:qztvxmt@163.com

  清代

  李涛

  李涛(?-?),顺天宛平人,举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由知县直接荐举为青州知府,但很快罢去。五十一年(1786),重新出任青州知府。对这次官场沉浮,他曾自为诗纪其事,嵌于堂壁。李涛性情谦和宽宏,能容物。博兴知县燕增元,开始不为李涛所赏识,他前来拜谒时,李涛戏之说:“燕君颜何悴?”回答说:“增元外容虽悴,中颇自适。”李涛笑着问道:“君何所适?”又回答:“增元在任五年,民颇相安,以此自适耳。”李涛马上明白过来,说:“我审案判狱数年,只有你县没有直接来府城告状的。”从此,对他优礼有加,并手书匾额“民其允怀”,挂在博兴县衙大堂上。至今,青州人对此事还津津乐道。

  姚龙光

  姚龙光(?-?),江苏江都人,进士出身。乾隆五十一年(1786),他出知临淄县,上任不久,遇大灾荒,他请求调粮救灾,缓解了灾情。后来调任益都知县,他动用官仓,解救灾民,被罢免官衔,查封房产,此后一直居住青州,在云门书院讲学。

  李文藻

  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晚年又号南涧。他的先祖李东武由河北枣强县迁来青州,世居南阳城东门外春牛街。在松林书院(今青州一中)读书。

  乾隆二十四年(1759),李文藻参加乡试,以第二名中举人。次年,考中进士。李文藻后长期在岭南任职,长年累月奔走于崇山峻岭,染上瘴气,任桂林同知仅年余便不幸离世,年仅49岁。李文藻居官精明强干、体恤民情,事必躬亲,卓有政绩。教民以耕读,是他的为官政治理想。严守官箴,一生清贫。

  李文藻的一生,读书博览古今,购书不惜重金,藏书充梁盈栋。他嗜书如命,不遗余力到处搜访,并帮助刊行。十分重视对古籍的整理,曾把平生所藏、所见、所闻的书籍编辑成《所藏书目》《所见书目》和《所闻书目》,对每部书所列书籍都列其作者、版本及提要。

  李文藻不仅读书、藏书,还酷爱金石研究,多处搜集金石资料,写出了《泰山金石考》12卷、《益都金石考》4卷、《山东元碑录》1册、《云门碑目》1册、《尧陵考》4卷等大量金石学著作。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些金石学著作大多无存了。

  李文藻一生还写下了大量的诗篇,有《岭南诗集》8卷,共收诗歌571首,另外《益都先正诗丛钞》也录有他的多首诗作。

  李文藻一生著述很多,据志书记载,除上述金石学著作和《岭南诗集》以外,还有《南涧文集》《毛诗本义》《南北史考略》《濮雅》《青社拾闻》《饾饤录》《隶补》《国朝献征录》《齐谚》《粤谚》《师友记》等数十种。由于他忙于考察奔波,加之壮年辞世,大量书稿未出版,甚至未能集结成书而散失。此外他还主持或参与编纂了大量的地方志,其中的《历城县志》和《诸城县志》被列为全国名志。

  曹宅安

  曹宅安(?-?),直隶河间人,举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任益都知县。曾令举人杨峒表烈妇毕氏之墓。擅文辞,有《游方山四首》传世。

  张玉树

  张玉树(?-?),陕西武功人,进士。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胶州知州署青州府知府。他“断狱明允,豪猾敛迹”。在任仅几个月,却主持修复至圣庙、范公亭、汪公祠等建筑,并恢复宋代王曾故宅。

  段松苓

  段松苓(1744-1800),字劲伯,一字赤亭,青州府益都县人。段松苓家庭坎坷,12岁丧母,17岁丧父。他从青少年就主持家务,供养祖母、继母,抚育两个不满10岁的幼弟。一有空闲就博览群书,研究学问,他诗歌造诣颇深,爱作古诗,特别喜欢唐代李商隐的诗歌。他酷爱金石学,到处搜访珍奇金石,收藏了大量珍贵金石资料。嘉庆五年(1800),段松苓病故,享年56岁。段松苓著有《益都金石记》《赤亭金石跋》《山左金志》《山左碑目》《益都诗纪补订》《李文藻尧陵考》等。《益都金石记》是继赵明诚、李文藻之后又一部系统介绍考证青州地区金石文物的系统著作。

  杨峒

  杨峒(1748-1804),清代青州学者。字书岩,又字嵩室,回族,青州益都人。嗜读强记,对经籍注疏颇多著力。尝读顾炎武《日知录》,感振砥砺,益究古研经,学养精湛。清《益都县图志》称“其讲经论史,析理辨物,蕲至于精核而已。故博极群书而不聘其辨,参稽众说而不纷其心,一时推为通儒。”益都知县周嘉猷癖爱地方史籍文献,憾于元代益都人于钦所作《齐乘》未刻印,欲考订刊刻,事遂行中,嘉猷病卒,杨峒力竟其功,刻印成书,而仍署嘉猷名字,不彰已力,犹是醇儒本色。青州知府汝阳李照、武功张玉树皆钦慕杨峒品粹学醇,先后与其订交。并先后委托其为青州松林书院山长兼主讲,及门俊彦甚众。曾多次为知府张玉树代笔,撰有青州府学碑记及重修范公亭碑记等札文。声誉驰于齐鲁,与曲阜桂馥,栖霞郝懿行等学者名人相交甚厚。著名书法家赵之谦曾慕求杨峒著作而未得,仅从旧书市得其残稿十余叶,订编为《书岩誊稿》付梓流传。嘉庆九年(1804)去世,年仅57岁。著有《毛诗古音律》《考古录》及诗文集等。

  杨绍基

  杨绍基(1773-1858),字履亭,回族,杨应奎的族人。父亲杨,字松岩,善医术,喜欢买书藏书,至数千卷,所有的书都亲自校勘。杨绍基身材魁伟,一表人才,且办事精明强悍。自幼跟从叔父杨峒读书,学问根底扎实。嘉庆三年(1798)中举人,后屡试不中。道光十八年(1838),以举人选浙江永康县知县,此时他已经65岁。上司见他年老,改任南召(今河南南召)知县。南召地处河南贫瘠山区,杨绍基以慈爱安静为治,百姓乐之。道光二十二年(1842)夏,遭受雹灾,转过年来,又遭受洪水,大水没民田。但上司勘察,认为不算大灾,不予赈济。无奈,杨绍基自己拿出俸钱数千缗,赈恤灾民。当地巨盗高某,横行无忌,残害百姓,被其淫掠者无数。杨绍基设计抓捕,立即处决民心大快。后因眼疾告归,家居十余年。咸丰八年(1858)卒,享年85岁。其子杨滇,字南池,好吟诗,尤留心邑中文献,著有《邑先辈纪略》等书。

  王道亨

  王道亨(?-?),江苏吴县人。初任高苑知县,其时黄河洪水泛溢,王道亨亲自带领百姓修筑堤堰,昼夜防护,没有造成大的危害。嘉庆十年(1805),任益都知县。他在公堂上题书一联:“事一涉官,胜则结怨,败则受刑,还是常存忍耐好;人能守法,贫可乐业,富可保家,何尝学作善良难。”青州百姓引为佳话。

  王来康

  王来康(?-?),字福亭,著名中医大夫。约1780年出生于青州府益都县安定乡大王庄,1860年去世。他“少以英敏之才,好古敏求。”入塾学习,勤奋刻苦,精于写作之道,其文章“宏博壮丽”,得到学界嘉许首肯,应是仕途无限。然其命运多舛,他竟然屡试不中。面对仕途艰难、无望,他慨然感叹曰:“行医治病救人与出仕治国难道不一样吗?难道只有跻身于身着官服的官吏之列,才能济世乎?”于是他决心弃学从医。为此他“取古今方书,熟读深思,领会贯穿,”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成就卓然。他的行医处方,能看出轩辕和岐伯国医祖师的奥妙,而且更追踪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大道行医之术。他在临床诊病之时即使再垂危的病人,他也虽遇危疾,从不推诿,不避嫌怨,不怕治不好病人而遭到埋怨、嫌弃、冷遇和尴尬。总以宽阔的胸怀和仁爱之心,善以待之。他在用药上,总能对症状而注轻重。由于他医道之深,又著于仁爱宽厚之心,其名声“若桴鼓”而远播,四方延请者无数。对此他从不计较来请他前往诊病时,有无豪车(轿)骏马,也不论贫富贵贱,总以先后为序。在外给别人治好了病,立即动身离开,从不要别人感谢,谢亦固辞不受。当时的益都县令龚璁老母亲身患重病,龚县令慕名而来,延请其去给母疾治病。他一药而愈,龚县令称他为儒医,并匾以“著手回春”四字,予以旌表。他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获此殊荣。乡里乡亲也为此感到荣耀,一致公议为其祝贺。即要行动,却传来他去世的噩耗。此噩耗悲恸乡里,感怀众亲,遂公议为此立碑纪念。勒碑的组织者请当时名扬于青州府历史文化界的大学究杨履阶,为他撰写碑文。请当时寿光书法巨匠、贡生李百禄书丹。又在青州西南山区选择上好石料,请能工巧匠进行精心雕制。此碑现竖立于何官镇大王王氏公墓。

  丁殿祥

  丁殿祥(1787-1830),原名丁殿宁,字靖远,号菘生,青州回族人,青州历史上唯一的一名武状元。

  嘉庆十九年(1814),丁殿祥会试脱颖而出,参加殿试,考中第一名,被嘉庆皇帝钦点为武状元,年仅27岁。中状元后,先在宫廷任一等侍卫,后出任陆安游击,其职权是“掌防汛军政,充各镇中军官”。最后晋升广西义宁副将,从二品。期间曾任协办阅兵大臣。

  丁殿祥不仅武艺高强,勇直刚毅,而且为人纯诚至孝,为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不入俗流。在广西任职时,他的母亲跟随他居住,丁殿祥十分孝敬。他虽贵为高级将领,但家境并不富裕,家族和乡里亦沾光不多。

  丁殿祥虽担任武将,但喜爱读书,研习韬略,其书法尤工,有书记载“其笔法圆润,结体工整,不类武人”。他秉承家风,乐善好施,曾捐资修建青州城里清真寺北配殿,并亲笔题写“道衍精一”的匾额。

  道光十年(1830),丁殿祥病逝于广西,年仅43岁,封武功将军。

  丁殿甲

  丁殿甲,丁殿祥六弟,嘉庆二十一年丙子武举,道光十二年中武进士,授二等侍卫,放玉田营都司,升游击。

  赵步云

  赵步云(1788-1851),幼年博览群书,熟悉儒家经典,成年后入县学继续深造,表现出良好的治学水平,后到历城任职学官,负责监督管理泺源学院,在任数年,认真管理财务,开源节流,改变了资金短缺的状况。咸丰元年(1851),赵步云被任命为石首县知县,上任后迅速深入乡村,问民疾苦,不辞劳苦,后因上司催促征收赋税供应军饷,他内心不忍,万般无奈,悬梁自缢身亡。

  龚璁

  龚璁(?-?),字温如,号玉亭。贵州遵义人,政治历史人物。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进士,三甲一百二十二名。曾任山东武城县知县,道光二十八年(1848)至咸丰四年(1855)任益都县知县。据相关资料记载,龚璁在担任地方官职期间,清正廉洁,克勤克俭,勤政为民,深得拥戴,也获得上司嘉许。特别是在担任益都县知县时期,政绩尤佳,获得上谕:“益都县正堂加五级、议叙加一级、记录十次”的褒奖(类似现在的嘉奖、立功、荣誉称号、晋升职级等奖励)。龚璁饱学满腹,尤善诗文。著有《留春山房集古诗抄》传世。其诗作有新意,独到。故此抄录三首,以飨读者。其一曰《严州道中望浙西诸山》:游吴还适越,扰扰走人寰。苔绕溪边经,波连屋上山。身随一剑老,心逐片帆还。远岫穿云翠,烟萝不暇攀。其二曰《宿袁州却寄夏远雯明府》:遥落暮天迥,飘飘愧此身。长桥今夜月,孤烛异乡人。道路同艰阻,生涯共苦辛。赠君从此去,霄汉有通津。其三曰《豫章旅寓寄家书》:为客无时了,今朝独远归。还愁三经晚,自笑此身非。酒醒乡关远,镫残晓角微。题书频雁翼,为扫故园扉。清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七日(1850)龚璁正在益都县知县任上,他为弘扬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谕请上司优待孟氏后人,免除府城东孟家庄村孟家的徭役、税赋,以示朝廷对孔孟之道重视、对孟家德恩典。上司照准后,龚璁遵照青州府衙的旨意,亲自撰写碑文,在孟家庄竖立告示碑。此碑现仍然完好的保存在青州市府大院后院。其碑文收录在《青州碑刻文化》一书,有此情趣的读者可于该书一阅。另据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龚璁还于清咸丰年间,在府城西北隅真武庙内的炉神祠题有楹联一副,曰:“有此等孝心生男不如生女;凭这般好事为人即可为神。”落款为:“咸丰龚璁书”。炉神祠是人们为了表达,对炉姑捐躯救父及后成神悲壮事迹的敬仰之情而建。明初青州衡王出资建立,后多次修缮。至清咸丰年间,龚璁题写楹联如上。同时我们也可以据此推断,龚璁自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益都县知县,至少在此任上干了五年,至咸丰年间仍在任上。

  王爜

  王爜,字乔南,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进士,选湖南岳阳县知县。岳阳县位于湖南丛山之中,政简民朴,王爜任职绰绰有余,闲暇时间便辅导县学生员研究学问,“口讲指画,娓娓不倦”。该县从来没有人能考中过举人,经过王爜点拨指导,从此不断有人科举成名。他曾三次充任乡试同考官,得人最盛,解元、榜首都是出自他的门下。

  张跣

  张跣(?-?),清代青州书画家。号小河,又号云山野人,斋号“驼岭山房”,回族,青州益都人,职业书画家。自幼学画,研习不辍,初从族人张瀛学画。著名书画家郭敏磐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任益都教谕,小河随侍左右,得到他的悉心指导。张小河用心揣摩,钻精研微,逐渐领悟到郭敏磐的创作要旨,其画作水平也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提升。《益都县图志》称张小河的山水“苍劲古朴,气势浑厚”。画坛名家河北人赵希格来青拜访郭敏磐,张小河又向他学画花卉,功到自成,所画花卉别开生面,尤其擅长画折枝花卉,作品清丽不俗,具有清六家之一恽寿平没骨画之神韵,在道光年间名噪一时。他的儿子张药阶、孙子张鸿业都继承家学,以画著名。

  赵天赐

  赵天赐(?-?),字南泉,陕西商州人,进士。道光五年(1825),由安丘知县调繁益都知县。他性情刚直,无所屈挠。任职期间,下力整治弊政,约束吏员,那些平时为非作万的豪强猎都不敢轻举妄动。他还以振兴文教为己任。在任数年,政声大著,益都人刻石立碑颂扬他。

  方用仪

  方用仪(?-?),江西南昌人,进士。道光十八年(1838)任青州海防道。道光二十年署任青州府同知。

  张汝翼

  张汝翼(?-?),清代青州学者,书法家,字星南,青州益都人,咸丰间岁贡生。张汝翼从小聪明过人,家庭贫寒但是特别喜欢读书学习,写的文章不同一般。他还精通书法精书法、篆刻,在当时有比较大的名气。山东提学使何凌汉来青州督学,盛赞汝翼书法为“山左(山东)第一”,称他的文章书法为“八府之冠”,很欣赏他的才气,想带他去省城济南发展,被他的家人劝阻没有成行。张汝翼一生贫寒,以教书为生,由他书丹的碑记现在仍有数通留存于世。

  赵连城

  赵连城(?-1869),清代青州益都人,自幼习武,尤擅射箭,曾投考武秀才未中,后在青州营当了步兵。青州营马兵缺额,按照常例,从本营步兵善射者中点补。因马兵待遇优于步兵,故参赛者较多。经过角逐,只剩赵连城与蔡某,从中遴选一人充当。主持比武的青州营参将舒泰,事前接受了蔡某的贿赂,许诺将名额给蔡某。而赵连城以为自己射功优于蔡某,遂不肯向舒泰行贿。比武这天,赵连城五箭皆中,蔡某仅中四箭。舒泰见状,让二人再射一次,结果二人都是五箭四中。赵连城见舒泰受贿徇私,偏袒蔡某,当即愤怒地将弓折断,遂萌刺杀舒泰之心。同治八年(1869)八月十七日晨,知府王汝讷、守备金国彦、参将舒泰等府县官员到五龙堂祭拜,早已隐蔽在香案下的赵连城突然跃出,用短刃刺中知府王汝讷。守备金国彦徒手前来拦截,与赵连城展开搏斗,被刺伤。舒泰早已躲避,赵连城找不到舒泰,便跑到大门外,乘马直奔署衙,欲杀舒泰的家属。因官署人员车马众多,不能进入,赵连城就到附近营兵习射处取来弓箭,向南城门奔去。大门正在关闭,赵连城将守门人刺倒在地,出南门,登上城南的将军山。追兵围捕,赵连城连放数箭,伤数人。官兵将其团团围住,他手持弦弓与官兵拼杀,最终寡不敌众被抓获。赵连城被捕后,受尽酷刑。每次刑讯,均供认不讳,以没能杀死舒泰为终生遗憾。后来被凌迟处死,其妻与二子被关押数年,二子稍大后送刑部阉割。

  张槃

  张槃(1812-约1895),字小蓬,直隶满城人,当时知名画家,咸丰五年(1855)始任益都知县。次年,重修益都县境内驿道、桥梁及通往云门山的道路。他还建“四松亭”,并树石碑记之。

  毛永柏

  毛永柏(?-?),奉天金州人。咸丰六年(1856)知青州府。当时,重修《青州府志》已经进行了30年,历经4任知府,安丘刘耀樁主笔,未脱槁而先去世。毛永柏十分重视此事,“锐意促成之”,组织人员继续修纂,一年之内便成书。咸丰《青州府志》共64卷,100余万字。其体例之严,断制之精,弃取之当,考证之确,均超过了以前的府志。

  陶绍绪

  陶绍绪(?-?),字赞臣,四川安岳人,翰林。咸丰十年(1860)知益都县。他“实心爱民,不惮劳悴”。

  长赓

  长赓(?-?),字笏臣,汉军正黄旗人,举人。咸丰十一年(1861)代理益都知县。他治政严厉,重法整治地方,参与镇压捻军。后升任沂州知州,兼剿抚大使,镇压幅军起义。官至山东按察使。

  洪钧

  洪钧(1839-1893),字文卿,号陶士,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1868)中状元,后多次升迁官至兵部左侍郎,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奉诏出使德奥比俄四国。同治九年始,洪钧历任湖北学政、顺天府乡试同考官、翰林侍讲、侍读、提督江西学政、右春坊、侍讲学士、詹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左侍郎,光绪十九年八月二十三日逝于北京,年54岁。洪钧年少时,父亡家贫,家道中落,随母到青州投亲友谋生,入绍兴人所办“森盛号”做学徒。洪钧在作坊劳作之余,刻苦读书,研习书法,掌柜见他勤勉好学,就予以资助。洪钧学业有成,在青州考中季才。他的工友王金仕见洪钧写得一手好字,就请他写了一副对联,不久被其堂弟金祥借去作岳母寿礼,洪钧写的字与同乡的文人才士的字一并挂在厅堂上,书法水平之高盖过了所有人。后来洪钧参加举人乡试,离开青州。光绪五年,洪钧任山东乡试考官,期间为青州人士撰书不少文章、楹联及牌匾。青州人钟传清生日“寿序”即为洪钧撰文。他为官政绩卓著,并有著述传世,《清史稿》有他的传记。他的事迹在青州广为流传,有“学徒状元”的佳话。

  刘嘉干

  刘嘉干(?-?),宛平人,进士。同治八年(1869)任益都知县。他精明强干,吏不能欺,严惩豪猾,浇薄之风为之一变。后调任历城知县。

  刘克方

  刘克方(?-?),河南卫辉人,拔贡。同治十三年(1874)署理益都县。他认真履行职责,断狱平允。遇到可疑案件,常常微服私访,直到弄清真相才罢休。被士庶称为“好官”。

  李嘉乐

  李嘉乐(?-?),字宪之,河南光州(今河南潢川)人,进士。光绪五年(1879),他出任青州知府。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李嘉乐在任青州知府期间,生活简朴,管理属下严格有威望,豪强奸猾之人都不见了踪迹。虽然他自身生活简朴,但是对于宣扬礼教、激励学习却非常热心,对困难学生的资助非常慷慨。青州云门书院有十一个属县的生员在读书,李嘉乐捐出朝廷给自己的生活补助(养廉银)八百两,用其利息作为学生灯油炭火的费用,很多学生都享受到了这个好处。如今青州松林书院故址的碑廊存有碑刻一通,就是记述光绪七年十二月嘉乐捐廉助学一篇文章。青州驻防八旗兴办义学,李嘉乐又捐俸银二百两来资肋。八旗佐领、满族诗人唐伯善写了一首诗极力赞扬这件事情:“春风嘘植圭璋器,化雨涵濡栋梁材,指日人文应蔚起,满城桃李属君栽。”光绪七年(1881)秋,青州蝗害突发,李嘉乐亲率官民四野围捕,保护庄稼没有受到灾害,其德政受到青州上下的广泛赞扬。青州府衙东北角有一株古槐,相传是宋范仲淹知青州时亲手种植,树形高大茂盛,成为奇观。乾隆末期,知府沙峨作《古槐记》,驻青州北城八旗副都统庆霖作《古槐诗》,加以记颂。乾隆五十三年,山东学使翁方纲督学青州,非常欣赏这一景观,作《青州府廨古槐歌》,并刻石镶嵌在大厅的墙壁上。李嘉乐对古槐亦极为珍视并加以保护,并写了一首长诗《前堂古槐作歌张之》,颂古槐风节之情溢于言表,为青州下了一段隽永诗话。李嘉乐任职青州三年,常以宋时任青州十三贤为模楷,清廉爱民,造福一方,深孚民望。光绪七年冬,李嘉乐升调济南府,最后做官至河南巡抚。

  房来鹤

  房来鹤(?-?),清朝青州学者,字友琴,青州益都人,贡生。曾以教学为业,后任益都乙种农业学校监理。与其友孙文楷、有树徕,门生邱琮玉皆一时之才德人物。协知县李祖年纂修《益都县图志》。光绪末年,来鹤重刻房可壮之《偕园诗草》,抄传《侍御疏稿》,使得以流传。

  张承燮

  张承燮(?-?),陕西平利县人,举人。先后任职胶州知州、益都知县、临清知州、莒州知州等。他一生热心方志修纂。光绪十三年(1887),出任益都知县期间,首倡修《益都县图志》,并延请法伟堂主纂。此外,还主持编纂《莒州图志》等多种志书。

  毛澄

  毛澄(?-?),四川仁寿人,翰林。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益都县事。志书称他“勤于吏职,听断明允”。原先归益都管辖的县东境尧沟、康家洋一带,积水为灾,淹没庄稼,官道泥泞不堪。先前的益都知县曾经设法疏浚水道,可惜没有完成。毛澄上任后,勘查地形,相度地势,组织民夫大力整治,从而使道路无阻,洼地变为沃壤,百姓多年都传颂他的德政。

  法伟堂

  法伟堂(1843-1908),字容叔,号小山、筱山,胶州法家庄人,《益都县图志》总编、青州中学首任校长。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历任知县、国子监学正、武定府学教授等,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潜心著述。光绪十七年(1891),法伟堂应益都知县张承燮聘任,任《益都县图志》总纂,并担任海岱旌贤书院总教习。李祖年任益都知县后,法伟堂仍就其职,前后十余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青州知府冯汝骙创设青州府官立中学堂,聘法伟堂为首任学堂监督(校长)。第二年,受聘济南师范教习所所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山东巡抚杨士骧聘其为《山东通志》总纂。他编纂志乘兼收并蓄,包括当时先进事物。总纂《益都县图志》时,他担任青州书院学堂主讲,授课之余仍不忘著书立说。《益都县图志》一书内容十之九由其编纂。他一生精于音韵金石之学,著有《所训馆韵书》《山左石坊碑目》等。可以说,法伟堂对于青州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独特的宝贵贡献。

  冯汝骙

  冯汝騤(?-1911),字星岩,河南祥符人,青州中学首创者、青州知府。光绪九年(1883)进士,任庶吉士、户部主事、军机章京,后连续升迁至郎中一职,后出任四川顺庆、山东青州、直隶大名知府。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青州知府,做了许多有利于当地百姓的事情。1902年他主持创设的青州府官立中学堂,是现在青州一中的前身,为山东最早官立中学堂,这年招生一个班18人,至1906年扩充为4个班,学生95人。他在青州首设习艺所、工艺局等机构,推行新政,发展实业。1905年任湖北盐法道,从次年起历任安徽宁池太道、陕西布政使、浙江巡抚等,1908年任江西巡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0月31日南昌新军响应,宣布独立,推举冯汝骙为江西都督,他坚辞不就,被“礼送出境”,行至九江,饮药自尽,清廷下诏予以抚恤,谥号“忠愍”。

  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1845-1919),英国基督教浸礼会著名传教士,曾用名李菩岳,英国威尔士人。同治九年(1870)李提摩太受英国浸礼会派遣来华。最初在上海传教,第二年到山东烟台传教,后任英国基督教华北浸礼会主教兼主持人。他改变教会以往活动方式,一方面积极争取秘密结社首领支持,一方面攀缘清廷高官大吏,借此扩展教会势力与影响。光绪元年(1875)李提摩太转至青州传教,教会中心亦随之移至青州。在青州府城益都,他接管了北美长老会所办教会学堂。光绪二年(1876),他利用在青州一带赈灾,发展教会,兴办学校,以“揽馆”形式,将青州大批私塾、学馆接收兼并,办为教会学校,并向山东巡抚丁宝桢上《近时要务》,条陈开矿、建纺织厂事务。光绪三年(1877)他离开青州至山西赈灾,受到英国内阁蓝皮书表彰。光绪十五年(1889),英浸礼会拒绝他在济南创办大学要求,遂宣布脱离本会。光绪十六年(1890)他应北洋大臣李鸿章之聘,赴天津主办《时报》。次年十月,李提摩太赴上海任同文书会总干事。光绪十八年该会改名广学会,继任总干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月,李提摩太赴北京会晤康有为,加入强学会,参与维新运动,向光绪帝上《新政策》变法条陈。光绪二十七年(190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李提摩太利用地方赔款,创办山西大学堂,并主持校务。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反对孙中山政治主张,支持袁世凯治政理念。1916年5月退休回国,1919年4月20日逝于英国伦敦,著有《亲历晚清四十五年》等。

  孙文楷

  孙文楷(1846-1912),字模山,又字模卿、木山、穆山,自号稽庵主人,晚年号东田耕叟,东野朴士,青州益都人。清末益都士绅的领袖。清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人后,无意官场,隐居乡里,耕田自养,潜心著述,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保铸山房”,常年不踏入城市一步。他尤其精通金石之学,因为大量收藏而导致家里非常贫困。光绪十六年(1890),孙文楷受益都知县张永燮聘请参与编纂《益都县图志》,主纂《艺文志》《金石志》两部分。光绪三十年(1904),总纂法伟堂离职,知县李祖年为任他继任总纂一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益都县图志》成书,里边《金石录》三卷都出自他的手中,堪称清末益都金石研究集大成之作。他还亲自增补《官师志》《营建志》两部分。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覆灭,孙文楷悲愤不已,吞金自尽,后《清史稿》经期列入《忠义传》。孙文楷一生清操自守,学问渊博,诗文俱佳,著述繁多,堪称一代地方名士。著作有《今吾诗集》《老学斋诗文集》《老学斋笔记》《适野小草》《孙氏丛书》《一笑集》《稽古庵印笺》及《古钱谱》等。

  杨履阶

  杨履阶(?-?),字升甫,清末青州府益都县安定乡辛家庄(今何官镇辛家庄)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于约民国初的1920年前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青州府学恩贡。杨履阶出身于书香门第,太祖殿举,曾祖作肃皆为庠生。户门较大,家境富裕,家风端正,家教笃严。重视子孙耕读传家,勤恳就学,敦厚做人。杨履阶幼时天资聪敏,好学肯研,饱读诗书,学识车贯,涉猎广泛,多有精进。其文笔犀利,善写记、叙、志,多有文章传世。杨履阶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青州府学恩贡。杨履阶生性率直,处事正义凛然。注重情义,善交友朋,文友墨客遍于鲁中。青州府著名学者、《益都县图志》主纂人孙文楷、著名塾学者王鹏南、邢来春等都是挚友。杨履阶年轻时善酒好酒,与酒为友,自喻太白。或小酌,或豪饮,与友相聚痛彻其中。偶有过量,不以为然。据说也曾多次决心戒酒,但至年六十有五仍是酒兴不减。即使自己就餐家中,也是每晚必饮,以尽昼时。他自嘲曰:“余性率易復,夕酒失然终未余弃也。”根据历史资料,知道他至少有五次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第一是光绪十七年(1891)开始作为《益都县图志》的采访人,参与《益都县图志》的编纂;第二是光绪十六年(1890)前后为郭家集王氏延祜之妻撰写贞节碑文。该碑据说仍存于世,目前正在查寻之中;第三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阳月(十月)为当地名医大王王氏二十世王来康撰写功德碑记,该碑文已被收录到《大王王氏族谱》中;第四是同年仲冬(十一月)为大王王氏先祖王鹏南撰写碑记,该碑文已被收录到《大王王氏族谱》中;第五是十五年后的民国元年(1912),为邢来春(邢玠之后,青州著名学者)撰写碑记,而且从碑文看他和邢来春交往甚多,私交甚密。该碑文已被收录到《邢氏家谱》中。我们可以认定,作为青州资深学者,文化达人,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杨履阶活跃于青州的历史文化界,为青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平添了珍贵的文化史料。另外还发现载有杨履阶文章的手抄文集一部。载有杨履阶的署名文章,题目是“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下署杨履阶之名,其名之上有批签四字曰:“一等一名”。

  黄曾源

  黄曾源(?- ?),汉军正黄旗人,进士。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青州知府,为官清廉。著有《义和团事实》等。清帝退位后,他全家寓居青岛,将随身所带《四部丛刊》等万余卷古籍,建立藏书楼,称为“黄潜志堂”,与刘廷琛的“潜楼”、于式枚的“潜史楼”,并称青岛“三潜”藏书楼。

  李敬义

  李敬义(1855-1923),民族实业家,字宜卿,青州益都人。李敬义幼时家贫,长大后靠小车贩运蚕丝维生。他粗通文墨,关注时政。光绪初年,李敬义与人合伙在青州东关赁房开办“裕厚堂”丝局。光绪末年,在周村创办缫丝厂,为周村第一家半机械化缫丝厂,此举成为周村淘汰土丝生产之的开端。宣统元年(1909),李敬义曾亲赴无锡、上海等地考察机械缫丝后即建立“义记”丝厂,不久建成为周村第一个近代化企业和山东第一家民族资本缫丝企业。1916年后,讨袁护国军进驻周村,丝厂停工9个月。李敬义巧为周旋,贿通军要,使工厂毫发无损并开工生产,获利丰厚。民国十一年(1922),在上海物品展览会上,他的产品“鲁黄”丝被授予优等奖章,北洋政府大统黎元洪授予嘉禾奖章,一时名声大噪。1923年5月去世。

  武成献

  武成献(1855-1937),英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英国苏格兰人,医学学士,理学硕士,哲学博士。光绪十年(1884),武成献携夫人爱格妮丝到青州,以教会施医所为基础在西皇城街建立“青州大英帝国浸礼会施医院”,为当地教徒及群众施医诊病。并开设医学堂,教授学员。光绪十四年(1888),青州淫雨成灾,疫病流行,死伤惨重。武成献邀英人巴德顺来青州赈灾,并将灾民惨状拍成照片,带到国外展示,激励外国人捐款赈灾。光绪十八年(1892),武成献与巴德顺利用部分募捐款扩建教堂、医院,在施医院基础上,创办“青州广德医院”。并建立青州广德医院医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6)6月,英国浸礼会和美国北美长老会在青州召开联席会议,通过建立山东新教大学决议。武成献为新教大学董事会董事之一。光绪二十九年(1903)第一届董事会召开,武成献提议青州医学堂与济南华美医院医校联合成立医学院,设青州、济南、邹平、沂州4个教学处,分别完成不同教学阶段的授课内容。1909年,武成献与英国浸礼会传教护士劳根小姐合作,在青州开办护士教育,此为山东护理教育之发端。1911年,山东共和医道学堂迁往济南后,武成献仍留青州主管医院,继续开办护士学校。1915年底调往周村辟建复育医院,后到基督教英国浸礼会济南分部任职,1937年3月15日在济南逝世,享年82岁,安葬于齐鲁大学校园内。

  怀恩光

  怀恩光(1858-1926),英国基督教浸礼会教士。原名惠特赖特·约翰·萨瑟兰,英国苏格兰人。光绪七年(1881)到青州传教,在青州府城益都城里租用民房,创办圣经学堂,学制五年,毕业后当布道员。光绪十三年(1887),增设师范学堂。培养初级教会学堂教习。光绪十九年迁入城里东华门街路北,新建学堂,时称北书院。改称郭希罗宾逊神学院。后改称郭罗培真书院。校舍分为两馆,上馆(亦称正馆)为神科;下馆(亦称备馆)为师范科,并附设圣经学校。另设博物堂一座,陈列历年所收实物标本及各种模型,向民众开放,在全省享有盛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六月,英浸礼会与美长老会在青州达成联合创办“山东基督共和大学”决议。美长老会派赫士、方伟廉两教士到青州,与英浸理会教士怀恩光合办神学院,并将烟台、登州、曲阜、潍县、沂州等地神学班并入青州,定名青州共和神道学堂,怀恩光仍主校务。光绪三十年(1904),神学院迁济南,并入齐鲁大学神学院,怀恩光调任教授,1926年病逝于济南,著有《汉语入门》等书。

  库寿龄

  库寿龄(1859-1922),英国基督教浸礼会教士,原名库林·塞缪尔,硕士。光绪十年(1884)他受烟台英国基督教华北浸礼会派遣,到青州传教,用英国教会的募款,在青州府城益都东华门路南购地新建校舍,接办浸礼会所办夥巷街学校,扩大招收寄宿生,增设中学部。时称南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定名广德书院,增设大学部。光绪二十六年(1900),库寿龄夫妇与意大利商人库尔德,以救济为名,从国外引进图样、原料、技艺,利用农村廉价劳动力,创办青州花边生产,并以其盈利,增补办学经费。光绪二十六年(1902)六月,库寿龄所办青州广德书院与狄考文所办登州文会馆合并,组成联合大学文理院,校名各取两校原名第一字,合成广文大学,两校大学部分别迁至潍县乐道院,光绪二十九年(1904)正式开学。光绪三十年(1905)库寿龄不愿与狄考文合作,离职赴上海,任亚州文会名誉干事。1922年在沪病逝。著有《中国百科全书》。

  仲钧安

  仲钧安(?-1905),英国基督教浸礼会教士、青州广文大学创办人。商人出身。光绪三年(1876)来华,初在烟台学习汉语。后随烟台英国基督教华北浸礼会主持人李提摩太到青州,接管美长老会所办青州府城益都夥巷小学堂。光绪三年(1877)再随李提摩太到青州赈灾,当时青州一带灾荒,饥民遍地,李、仲以教会名义放赈,并把一些私塾、学馆接管过来,并入教会学校,以扩大教会势力,时称“揽馆”。李提摩太赴山西后,仲钧安负责山东教会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仲钧安去邹平设立教会。光绪二十二年(1896)返回青州,主持教会教务。光绪二十九年(1903),狄考文等代表北美基督教长老会,仲钧安等代表英国基督教浸礼会在青州联合创办广文大学,由库寿龄在青州所办广德书院,与狄考文在登州所办文会馆合并,组成联合大模型,学文理院,并成立联合大学校董会,仲钧安任校董兼联大监督。光绪三十一年(1905),仲钧安赴泰山避署,因住舍倒塌致伤,不治而逝。著有《纪实秘诀》《宇学新法》《道源晰义》等书。

  丁培基

  丁培基(1860-1923),字植堂,号蕉农,回族,青州益都人。清宣统元年(1909)拔贡(一种清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候选直隶州州判,后来应济宁人李瀛聘请,授馆其家,经李瀛推荐,到青州人马龙标任统制的陆军第二镇任一等书记官。第二年,保奏签分直隶州,还没来得及到任,马龙标就调任陆军第五师师长,于是留下来帮助,最后马龙标生病,继任王占元邀请作帮办理。民国建元之后,王占元任湖北总督,提拔丁培基,先委以湖北光化县县长,又让他出任湖北督军署咨议官兼秘书长,两湖巡阅使署顾问兼秘书。晚年辞职回到家乡。一生为官清廉,擅文翰,好金石,爱典籍,曾独资刻印段松苓编纂的《益都先正诗丛抄》《山左碑目》及《金石记遗稿》等。

  李祖年

  李祖年(1869-1928),江苏武进人,翰林。曾任文登知县,他禁赌缉盗,倡垦滩涂,积谷备荒,由南方运进大叶桑苗,分村培植,促进养蚕缫丝业。主修《文登县志》,主张方志贵详、贵实用。因抵制英国传教士在威海卫私自赁屋传教,清廷屈服英人压力,被调职。光绪二十八年(1903),任益都知县。主持完成并刊印《益都县图志》。后官至汾州知府。民国建立后,他拥护共和,曾任山西财政厅长,全国烟酒事务署长等职。见本书第三卷《人物传略》。

  洪固卿

  洪固卿(1870-1946),满名博其图,青州益都人,满洲镶白旗。幼年失怙,刻苦自励,攻读不辍。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进士,因精通满、蒙文字,留京任职。初任户部捐纳房主事,后任通州漕粮仓场衙门验粮钦差,因任事廉能,受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翁同和器重,调入户部衙门。此间,结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并结为同志知友,翁同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多有字画馈赠,惜散失民间,今青州博物馆亦有收藏。光绪二十四年(1898),戌戊维新失败,“六君子”授首,康梁潜逃,翁同和开缺回籍,洪固卿受株连降三级留用,责去东陵工地效力。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他扈从慈禧、光绪出逃西安。回京后,因其护驾有功,擢升为户部侍郎。民国建元后,洪固卿闲居北京。1915年袁世凯复辟称帝,特邀洪固卿入职,坚辞不就,并离开北京,隐居山东博山,后迁居青州南城。日占时期,伪益都县长丁逊斋慕其资望,登门请其出山谋事,为洪固卿严辞峻拒,保持了可贵民族气节。

  王锡恩

  王锡恩(1872-1932),天文算学家。字泽溥,又作泽普,青州益都人。青年时代,入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的登州文会馆学习,毕业后留校从事天文和算学教学研究工作。此间,曾用中国珠算同狄考文进行现代数学演算比赛,全盘皆胜,使狄考文深为赞佩,不敢再鄙薄珠算这一中国珍贵文化遗产。光绪二十七年(1901),王锡恩被山东高等学堂聘任为数学教习。光绪三十年(1904),登州文会馆同英国基督教浸礼会在青州创办的广德书院合并,在潍县设立广文大学,王锡恩被该校聘任为数学教习。1917年,广文大学迁到济南,与共和医道学院,青州神科和师范科再次组合,扩建为齐鲁大学,王锡恩任该校天文算学系教授兼主任,是当时在该校任系主任的唯一中国人。王锡恩毕生致力于天文学和数学的研究,学术造诣精深,撰写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实用天文学》《力学测算》《电学测算》《股演代》《图解三角》《物理微积分》等10多部。尤其在晚年创立了绘图日食新算法,受到国际天文学和数学界的重视,被称为“当代世界六大算学家之一”。国际天文学会接纳他为会员,并授予他数理硕士学位。

  罗大美

  罗大美(?-?),四川阆中人,举人。由部曹出知青州。他性情忠恕,为政宽和,重贤礼士,接待百姓言词温和。曾经捐资整修万年桥和十三贤祠。前后三次任职青莱兵备道,政绩显著,尤其以捕蝗救灾得民心。在协办军需时,以疾卒于官。此后20余年,他的儿子罗廷璋为诸城知县,青州的父老还称赞说:“这是我贤太守的儿子啊!”

  陆腾凤

  陆腾凤(?-?),陕西西安人,进士。任职益都知县期间,“有操守,政多仁恕”。去任之日,百姓数千人流连相送,乃至罢市。

  真意亭四君子

  真意亭是周亮工在青州仼海防道佥事期间,于衙署内修建的一处游宴唱和之所。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原籍河南祥符,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印学理伦家、书画鉴赏、收藏家。清康熙二年(1663)周亮工赴青州,就任海防道佥事。周亮工在青州仼上勤政爱民,颇有政绩。因其本人“心好异书,惟乐酒德”,在工作间隙,周亮工在衙署之内建设了一处岸舫,取名“真意亭”,作为他闲暇时招待朋友,煮酒敲棋的地方。

  周亮工生平喜欢结交志趣相投的文人墨客,就任青州后,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气息,更是求才若渴,好士怜才,多方联系青州地区的学者、名士,举办诗词文会,书画雅集,当时著名文人也纷至沓来与之切磋相会。而真意亭因为景致清雅,幽静纵深,就成了他举办活动的场所。

  据记载,康熙三年(1664)四月十五日,周亮工在真意亭上举办文会,并宴享嘉宾,来客有寿光李震、安致远,潍县蔡宗襄,淄川袁藩,安丘王翰臣、张贞,益都稷下薛凤祚、房星显、房尔祯、杨涵,日照李恵迪,乐安李焕章,诸城李澄中,再加上周亮工共计十四人,这十四位风雅之士或妙通诗文,或兼擅书画,代表了当时青州文化的最高峰,这是青州历史上的一次文人大聚会。后来他们将这次雅集的诗篇汇成《真意亭雅集诗》一部,付梓成集,传播于世,可惜在岁月的流逝中早已散佚怠尽,不知所踪。之后,真意亭声名日隆,成为青齐文人雅集的重要活动场所。当时文坛领军人物王士祯,也曾多次专程来青州与之会晤。康熙五年(1666)五月初,周亮工擢升江南江安督粮道,真意亭集会伴随着他的离去而结束。

  据记载,在参加周亮工雅集的地方文士中,尤以李焕章、安致远、李澄中、张贞最受周亮工垂青,时称“真意亭四君子”。

  李焕章(1613-1691),字象先,号织斋,乐安县李家桥(今广饶县大王镇李桥村)人,明末诸生。痛心于明亡,弃举子业,专肆力于诗古文词,隐入青州法庆寺内读书,期间,周亮工经常把李焕章留于署中谈经论史,吟诗作赋。四月十五日晚,真意亭雅会中,为大家公推为《真意亭雅诗集》作序。著有《龙湾集》《无学堂集》《老树村集》等,《四库全书提要》存其书目。

  安致远(1628-1701),字静子,别号拙石老人,山东省寿光市纪台乡安家庄人。贡生。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乡里间颇负才名。自顺治二年(1645)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间,应举十五次,屡试未酬,遂放弃科举,在家乡辟“自鉏园”,建“晚读堂”,读书著作,研究诗词,才学为周亮工所赏识。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曾主持编纂《寿光县志》。著作有《玉石岂集》《纪城文稿》《纪城诗稿》《吴江旅啸》等,均被收入《四库全书》。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号渔村,诸城市箭口乡辛庄人,清初文人、史学家、诗人、藏书家。自幼聪颖,博览群书,19岁补为生员,后选入太学。顺治十八年(1661),周亮工游历诸城,曾亲自拜访他,并邀请到真意亭讲业,康熙十八年(1679)入试博学鸿儒科,授检讨,纂修明史。康熙二十九年(1695)典云南乡试转侍读。翌年列名直隶学政,后改调部曹,回到家乡。著作主要有《东武吟》《卧象山房文集》《滇南日记》《艮斋笔记》等,

  张贞(1636-1712),字起元,号杞园,清初安丘县城南门里人。山左名士,经史学家、文学家、篆刻家。因印章篆刻与周亮工结缘,后成为知己。平生著作主要有《渠亭山人半部稿》,该书由王士祯、安致远、李澄中等24人作序、题词。另有《渠丘耳梦录》《浮家泛宅图诗》《杞记》《青州府志》《青州乡贤传》《安丘乡贤传》等。其中《渠亭山人半部稿》等入国史馆,《杞纪》见录于《四库全书》。

  青州兵

  1.曹操青州兵

  东汉初平三年(192)十二月,青州黄巾军主力无条件向曹操投降(不是战败投降)。投诚后的青州黄巾军,连家属在内共计百余万人,其中数万身强体健者,被曹操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至于那些没被收为军人的青州黄巾军则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作后方补给。被编后的青州兵在曹操的管理下已与以前的流民武装再不相同,并且不久后就投入战斗。

  青州兵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军事力量。在收编青州兵以后,曹操的势力迅速壮大起来。此后,曹操才逐渐萌发了“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曹操在类似自传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一文中说:“当初被举孝廉时,只是想当一名郡守,得一个清官好名声。”任济南相“除残去秽”,“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后迁为典军校尉,意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封侯,死后墓题“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不久,起兵讨伐董卓,他的志向也是有限的。等到“领兖州牧,破降黄巾三十万”,才有了平定天下的势力,平定袁术袁绍刘表之后,遂有“平天下”之志。

  曹操收降了青州黄巾军以后,吸取黄巾军缺失粮草的教训、农民且耕且战的经历,196年在许下屯田,取得满意的成绩。在范县、东阿屯田,兴修水利,依靠了农民军“男女百余万口”基本劳动力和生产技术,还有他们随身携带的耕牛和农具。当时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办法是一样的。无牛的公家贷牛,所获公家得六成,私人得四成;有牛者所获平分。取得初步成果后,遂在北方普遍推广,州郡例置田官,有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等专职领导,“数年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屯田的好处是不仅能供应连年战争的军粮,还增加了生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节省了农民远道运输的劳动,也使百姓富足生活提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经济基础。

  青州兵的活动事迹,历史记载很少。《三国志》中仅记载了以下部分事实:

  194年,曹操攻吕布于濮阳,吕布出兵迎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被冲散,曹操阵营混乱起火,曹操坠马,烧右手掌。部将楼潩扶曹操上马,遂引去。曹操这次出兵不利,对青州兵没有追究责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197年,曹操征张绣。于禁见十余人被创裸走,于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于禁怒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于禁要声讨问罪,曹操知道此事后,不准问罪,未加处理。(《三国志·魏志·于禁传》)

  220年,曹操病死。青州兵就“擅击鼓相引去”。此时,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听者可讨伐之。贾逵不允,还告知所在给其廪食。(《三国志·魏志·贾逵传》注引《魏略》)

  从以上三则史料可知:青州兵在受编之初,战斗力并不是很强。青州兵的编制,二十多年始终没有打乱,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曹操在南征北战中,几度战败病溃,青州兵没有离散,也没有乘机倒戈。曹操集团中有的人对青州兵是有看法的,但曹操对青州兵始终是宽容的。曹操信任青州兵,青州兵也信任曹操。

  曹操的青州兵也代表了青州人民忠诚、勇敢、智慧、坚韧的优秀品格。

  2.镇江抗英青州兵

  青州市博物馆的《石刻艺术陈列室》中,有两方花纹斑驳,字迹依稀可见的石碑,一方是《钞刻江苏镇江府建立青州驻防忠烈祠碑》(简称《忠烈碑》);一方是青州旗城为在镇江死难的烈士敕建昭忠祠碑(简称《显忠碑》)。这两方碑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青州驻防八旗兵参加镇江抗英战役的实物见证。碑文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战斗情况,体现了青州兵抗击外掳、保卫国家、勇于献身的精神。碑刻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研究我国近代史的重要史料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遗产。

  1840年6月,英国东方远征军以乔治·义律为司令,调集了48艘舰船,540门大炮,4000名士兵,根据英国国会的“决议”,以“保护鸦片贸易”为名,开始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第一次海盗式的战争。

  (下转2023年2月9日三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4版:公益广告
100位青州历史名人参选人简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