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瑞芳
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我市在谭坊镇刘镇小学设立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这也是首个在小学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让同学们近距离领略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热情。
11月9日,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刘镇小学举行。我市再添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小学设立非遗传承保护实践基地。非遗进校园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认识非遗、学习非遗、热爱非遗,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市文旅局党组成员、青州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传龙说。
仪式上,精彩的非遗表演接连上演,同学们尽享非遗文化盛宴。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孙世华用长管葫芦丝吹奏的《沂蒙山小调》,圆润质朴、优美动听,展示了对传统乐器的创新传承;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王保华带来的抖空竹表演,技艺高超、花样繁多,看得同学们眼花缭乱;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孙明海带着他的川剧变脸绝活,与同学们零距离互动,神奇的“变脸”绝技,引来同学们一阵阵惊呼,操场上一片欢腾。
“通过观看表演,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不仅让我更好地了解了传统文化,还让我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期待以后有更多的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学生林圣贻说。
“非遗表演非常好看,非常精彩。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非遗文化,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朱晨溪说。
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不断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是我市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性举措,旨在通过非遗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让非遗项目在校园得到有效传承。
刘镇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多年来,学校秉持“弘扬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将“传统文化”引入幼儿园和学校,让孩子们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学习成长。以我国十大国粹、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为主题的文化墙在扮靓校园的同时,也提升着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同时,学校还依托丰富多彩的特色校本课程,常态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学校虽然地处农村,但对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非常重视,像我们学校的学生进入校园后听到的第一遍铃声就是《三字经》。平时学校也开设了一些校本课程,像书法、跳绳、手工制作、乒乓球等等,把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到平时的课程当中,让学生从小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刘镇小学校长宋天富说。
刘镇小学是我市首个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的小学。学校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每月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进行非遗文化授课和培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同学们从小深度浸润传统文化,自觉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课程进校园,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能够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非遗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刘镇小学副校长田秋平说。
“下一步,我们会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孙世华来我们学校,给学生们授课,讲解非遗知识,教授葫芦丝吹奏技巧,以点带面,进一步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校园中来,让孩子们在娱乐、娱学的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宋天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