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00位青州历史名人参选人简介(七)

  按:“面山负海古诸候,信美东方第一州”“论寰中英气,人尽说,古青州”。青州,地控海邦,云开天府,挽一襟东齐秀色,聚一身灵气所钟。这片热土之上,名人辈出,灿若繁星,在浩渺的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他们或生于兹,长于兹,或官居于此,游历于此。他们或为朝廷重臣,沙场将帅;或为学术巨擘,文坛风流;或是社会贤达,仁人志士。他们与这片土地建立起人生中至关重要的精神关联,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荡气回肠的故事,引人入胜的传说。流风余韵,流传千载;薪火相继,愈久弥新。众多历史名人的文化遗存或者非物质遗产,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文脉所系,也成为新时代青州文旅的重要组成。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文化滋养心灵,让高尚唤醒高尚。在举国上下欢庆传统佳节之际,我们启动青州历史文化名人推选活动,从灿若星辰的青州名人中选取了445位,发动社会各界再从中遴选100名,以期构建具有代表性的青州历史名人文化谱系,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助力古城在新时代的重光与崛起。我们的初衷不仅仅是对青州名人进行一场排位赛,而是邀请您置身其中,带着您的视角与情怀,做一次关于文化的选择,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来一遭说走就走、溯流而上的旅行。我们注重文化共识,也欢迎独得之见,您的每一项选择我们都将认真对待。若您在我们所选列的445名以外,需要有补充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可以通过电话联系我们,或通过邮箱进行推荐,我们将虚心听取意见建议。

  此次活动通过青州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向全市市民公开发布,同时欢迎热爱大美青州的海内外朋友积极参加。投票开放时间自2023年1月12日起,至2月20日止。对认真负责参与推选、本人推选结果与最终推选结果契合度高的投票人,予以奖励。

  具体办法:投票开放期间,每个微信号可多次投票,但每个微信号累计最多只能投选100名候选人物,每位候选人物只能投选一次。投票结果按个人所选人物与最终选定名单重合率高低进行排名,如重合率相同,则以投票时间先后顺序确定。

  根据投票结果,确定前100名为一等奖,奖励精美服饰一套,在郑委员超市华邦号领取;100-200名为二等奖,奖励精美艺术品一个,在郑委员超市山水号领取;参与奖5000名,奖励书籍一本,可在任意一家郑委员超市领取(华邦号、山水号、百农思达号、坦博尔号、尧王号、永华号)。

  如初次投票需要微信授权,请按照页面提示进行授权操作,进入页面进行投票。

  欢迎广大网民朋友积极参与投票推选。

  活动规则:本活动在“青州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和“看青州”客户端发布;投票期间,每人只可投一次,但可多选;

  活动时间:2023年1月12日—2月20日

  投票方式:扫码参与投票

  青州市李清照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36-3303015

  电子邮箱:qztvxmt@163.com

  明代

  曹珖

  曹珖,字用韦,号葆素。万历二十九年(1601)与兄长曹琏同考中辛丑科进士,同授官户部主事,再任兵部武选主事,又升任职方郎中,负责举荐地方军事主官。有位宰辅要为某位地方军官谋求“大帅”的官职,曹珖认为不合适,予以拒绝。泰昌元年(1620),升任南京太常少卿。天启皇帝即位,加官光禄卿,又进太常大理卿。这时,奸宦魏忠贤专权,大肆制造冤狱。曹珖心灰意冷,上表请求辞职,不再为官,“落职闲住”。崇祯年间,曹珖被重新起用,拜工部尚书,加官太子少保。明皇室桂王重建府第,滥用国库银,加收江西等省的田赋,曹珖坚决反对,因此得罪权贵。曹珖对朝廷失去信心,多次上疏要求退休。致仕回乡后,家居14年。曹珖为官十分清廉,从政40年,官至工部尚书。当他告老还乡时,其家产还不到一般官员的水平。当他闻知明朝灭亡后,独闭一室,穿上朝服,面北叩拜,恸哭累日,不食而死。死前,撰写《绝命词》。他还著有《大树堂集》3卷、《青州考古文品稿》若干卷、《解经史评》等。

  邢慎言

  邢慎言,字养敏,号默庵,邢玠子。“少倜傥,有大志,工诗文,善骑射,留心世务。”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尚书赵世卿让他负责处理章奏。当时,万历皇帝怠政,奏章大多拖延,惟有邢慎言处理及时。后主管九门盐法,总理有程,商民便之。升户部员外郎中,出为宁泉道佥事、参政。缮城垣,饬守具,将吏肃然。以病归。

  张贞观

  张贞观(?-?),沛县人。万历十一年(1583)知益都县。当时,目田赋不均,差役繁重,完不成上解的赋祝,上司日日催促。张贞观任后,重新对田地进行勘量,按照土地肥瘠核定应缴税赋,同时,对应服劳役的百姓可以按照土地出税银,根据农时雇人充业上司认为这些办法很好,发文让各县仿效。张贞观审理案件十分细劲有个姓刘的人,与本家兄弟殴斗,自己杀死妻子,却到县衙报案,证告是那位本家兄弟所为。经过衙门审核,判定属实,让那位兄弟偿命张贞观不放心,细致阅读供词,发生怀疑。然后秘密到民间私访,又突然传讯嫌犯的家人,终于弄清真相,予以平反,重惩了诬告者。人们都赞颂知县的神明。后进京任给事中。

  吴宗尧

  吴宗尧(?-?),歙县人,进士。万历二十三年(1595)知益都县,以与矿使陈增斗争而闻名。矿使,是明朝帝派往各地监督矿务开采的宦官。陈增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奉敕开采山东,到了山东后,才发现那里并没有什么像样的矿,于是他趁机索赂家道殷实的百姓,就说这家宅院有矿脉,让兵士拆房、掘地、圈地,把百姓财物掠为己有。这些做法激起了地方官员的反抗,吴宗尧也十分愤怒,采取措施,捉拿那些乱挖乱拆、欺压百姓的歹徒,置之以法。但是陈增仍然继续作恶。无奈,吴宗尧直接向帝上书,弹効陈增。他说:“矿务大监陈增,罔上营私。益都有铅砂无银矿,增强之入银,业非法矣,更出采者代纳,稍缓,逮及吏民,陛下所得十一,而增囊十九。”但定陈增早有防备,买通帝近侍,藏匿了吴宗尧的奏章,反而诬殿他挠矿务。万历帝马上派人把吴宗尧逮捕,下诏狱治罪。后经大学士沈一贯的解救,才被释放,但贬为平民。

  张晓

  张晓,字明衡,青州益都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进士,授大理评事,继为户部主事,监督徐州粮储。治理黄河,救济灾民,多有善政。升任大同知府,再升至户部侍郎,总督仓场,革除积弊多端,后升至兵部尚书,以年老致仕。

  王家宾

  王家宾(?-?),定兴人,进士,万历四十年(1612)任青州知府。他不畏权贵,强宗大豪犯法者,一律惩治。在青州任上,“敷政明刑,以仁爱为主,听讼不事鞭扑,而能自得其隐。”有一件杀人案,杀人者嫁其罪于仇者,经数任职官审理,不能辨其清白。王家宾到任后,深入调查,广泛取证,终于审理清楚,让嫁祸于人者口服心服。青州驿站领站银八百两,驿丞(驿站职官)放在内室,深夜被盗。人们都怀疑是驿丞监守自盗。王家宾说:“以我对驿丞的了解,不可能是他所为?”严令差役追捕盗贼。盗贼心慌,写诬告信,认定是驿丞所为。大家更加怀疑驿丞,王家宾仍然不为所动,捕盗愈急。最后,终于抓获了盗贼方忠等人。王家宾不畏权贵,强宗大豪犯法者,一律惩治。对一般百姓,则以仁义行政,“恤孤贫,置义冡,修书院,茸桥梁,善政备举”。遇到灾荒,请示上官,开仓赈济,百姓对他感恩载德。后升任青州兵备道。

  李焯

  李焯(?-?),长桓人,进士。万历四十一年(1613)知青州。上任之初,正值大灾之后,百事疲敝,难以复苏。他殚精竭虑,精心理政,劝民耕种,招抚流亡,积蓄粮谷,以备不虞。人们看到他吃的少,事务繁,都为他身体健康担心。李焯坦然笑着说:“死生有命,安能泄泄为也。”后来,竟然积劳成疾,当年死于任上。青州士民请求列他的名字在名宦祠,供人祭祀。

  柴寅宾

  柴寅宾(?-?),长垣人,进士。万历四十一年(1613),接任李婷为青州知府。他“心存端恪,政尚宽平”,处事果敢,精力充沛,尤其善于清洗冤狱,为民伸冤。有个姓李的人,被当地豪强诬陷,已经宣判治罪。柴寅宾通过私访,了解了他的冤情,为之平反,并严惩了豪强的诬陷之罪,一郡为之慑服。后任青州兵备道。

  张彦芳

  张彦芳,字大云,张焕之子。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武进士。先后任职永乐守备、游击,狼山镇副总兵官,升都督佥事等。天启初年,担任平蛮总兵官,镇守铜仁。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发动叛乱,贵州巡抚李派遣张彦芳率兵援助四川,大小百余战,消灭叛军万余,先后收复遵义、绥阳、湄潭、桐梓、乌江等地。这时,贵州的水西宣抚司安邦彦也发动叛乱,率兵东渡陆广河,直趋贵阳。张彦芳火速带兵2万星夜回援。安邦彦组织大军猛攻贵阳,李与张彦芳组织城内官民分别守城,张彦芳独自扼守北门,拼死守御,叛军不能向前。贵阳解围后,又率军趁势追击,在羊耳一带大败叛军,并渡过鸭池。

  房楠

  房楠,明山东益都人,字国柱。明万历29年(1601)二甲十六名进士,累官贵州按察使,被人诬劾降知申阳。后复擢户部郎,升陕西参议,以不附权贵黜归。

  王潆

  王潆,青州府益都县人,万历己酉科举人,庚戌科进士。在北都陷落之前,他曾担任过知府、兵备副使、分巡道等职务。明末清初,山东省出现两巡抚并存的情况,即驻地在济南的山东巡抚,以及驻地在登州的登莱巡抚。在这十多位登莱巡抚当中,有一位比较特殊,他不仅是最后一任,而且也没有实际到登州上任。他就是南明弘光小朝廷委派的登莱巡抚——王潆(ying)。关于王潆被委任一事,《偏安排日事迹》记载道:“(崇祯十七年)九月,升右通政王潆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东江等处。”

  赵行志

  赵行志(?-?),项城人,进士。万历四十三年(1615)知益都县。他“断狱慎重,能体民隐,群情悦服”。

  薛近洙

  薛近洙,字道传,幼年聪颖,其父薛冈教授他读《尚书》,随言解悟。14岁时,应童子试,考中秀才,督学范谦认为他将来必定是国家栋梁之材。他曾经建造房屋,挖地基时发现埋藏的大量银两,众人分之不均,报官。官府认为应该归房屋主人薛近洙所有,但他不接受,官府强制他领取,他便用这些银两修建官学。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丙辰科进士,授中书舍人。当时宦党魏忠贤当权擅政,胡作非为,薛近洙极为愤慨,称病辞官。回乡后潜心著述,有《经学纂要》《大学衍义补删定》诸书。他为人沉静,有大度,“对妻孥无惰容,御童青州通史仆无厉色”。但生不逢时,身怀大才未竟其用,世人共惋惜之。

  唐焕

  唐焕,字蕴华,仁智乡南仇人(今属临淄)。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丙辰科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又出为保定、大名二府知府,皆有政绩。此后,先后任河南水利道副使、睢陈道参政、河北道按察使、淮徐道右布政使。在徐州任职期间,有巨盗名李五,号四眼王,聚众2000余人为乱。唐焕设计擒拿李五,遣散其党徒,远近获安。徐州城圮坏,唐焕拿出自己的俸禄进行修缮,不去动用民力。

  田仰

  田仰(?-?),字百源,贵州思南府人,进士。万历四十四年(1616),由汶上县调任益都知县。当时,青州正值六月蝗灾,“臼不春,突不烟,村不舍,人相食”,由于田仰悉心筹划,竭力组织救灾,两年后,“黎民乐业,讼庭清简”。后任吏部主事,太仆寺卿、四川巡抚、四川总督等,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平定奢崇明叛乱时,因桃红坝大捷有功,嗣任总漕,晋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田仰在益都任职期间,最大的贡献是编纂了第一部《益都县志》。

  胡良机

  胡良机(?-?),南昌人,进士。万历年间知益都县,“慈爱理政,不事苛细,痛惩贪冒,吏民肃然”。他致力于赈恤贫困,整治贪吏,招抚流民,锄除豪强,善政多多,举不胜举,被百姓呼为“胡青天”。天启年间晋升御史。曾经弹劾魏忠贤,被贬斥为民。崇祯初年,复官,巡按宣化、大同二镇,以敏捷干练著称。再次为宦官王坤弹劾罢免。后起用为光禄典簿,终南京吏部主事。

  王梦尹

  王梦尹(?-?),直隶宁晋人,进士。担任益都知县期间,“为政持大体,廉平不苛,获上信民,所至有声。”离任时,百姓为其立生祠祭祀。

  冯士衡

  冯士衡(?-?),字于平,青州益都人,冯珣长子。十七岁入府学,因为恩贡入太学学习。后被任命为浙江孝丰知县。孝丰县处深山之中,四边少数民族相接,风俗不一,事务很难管理。冯士衡秉承仁恕之怀,施政宽厚,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孝丰县一直有溺女婴的恶习,他到任后严令革除。孝丰县文化教育非常落后,他便修葺学堂,振文兴教,刷新旧貌。有一次,在嘉兴城外一艘商船突然倾翻,冯士衡悬赏呼救,救活商民七人。冯士衡在任七年,闻名远扬,八次被推荐升职,但是因为其他案件受到牵连,黯然回归故里,令人惋惜。

  汪乔年

  汪乔年(?-1642),浙江遂安人,进士。崇祯二年(1629),由工部郎中出知青州。当时青州大饥,他捐出自己的俸禄进行赈济,费用不足,又劝当地富户捐粮资助,并免去下属各县应该上缴的额岁常例银约四刀金,用于救灾。南阳城北垣堕坏,捐出俸禄限期修筑。他性情平和怒伴,断狱平允。每次升堂处理案件,让衙役在府衙廊庑下准备十余处的灶,让等候打官司的百姓自己作饭,严令吏胥不准索取贿赂。此后,以治行卓异,升为登莱兵备副使,又任陕西按察使。

  高有闻

  高有闻(1583-1659),字非耳,又字谷虚,青州左卫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进士,授河南鄢陵县知县。他廉明仁恕,打官司的人都让他们自行按时到公堂,没有敢迟到的。只要双方到庭,随时判决,当日事当日办,从不拖到第二天。外县有些打官司的,也都愿意听从高有闻审理判决。他注重文化教育,有闲暇时间便到官学召集学子,研究切磋学问,亲自为学子们校改文章,为此培养了不少人才。当地有条河流,名双洎河,是鄢陵、扶沟两县的界河,经常泛滥,危害百姓。高有闻亲自到现场勘察地形,另外开通支河,疏通水流,解决了多年的水患问题。随后,鄢陵县竟然有5人连中进士,因此,人们便把高有闻开通的支河命名为“文水河”。回乡丁忧,期满后改任封邱知县,升户部主事,又调礼部仪制司。崇祯元年,高有闻参与主持武会试,有个侍郎写条子托他打通关节走后门,他当场把条子烧掉。调任吏部,晋升为文选司员外郎,主管选拔地方官吏。因得罪权贵,贬官为湖广按察司照磨。高有闻再次从低层官员做起,先后做到行人司正卿、光禄寺丞、尚宝寺卿。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大势已去,高有闻厌倦官场,遂辞官归里隐居。顺治元年,清廷召高有闻入京,授大理寺丞,又转右通政。但高有闻并不情愿继续为官,第二年,便以病为由,乞求归还乡里。顺治十六年(1659)去世,享年76岁。

  陈廷谟

  陈廷谟(1592-1638),成安人,进士。天启间知益都县,有惠政。钟羽正为其撰写《去思碑》。崇祯元年,擢升御史。后巡按成都,曾抗击李自成起义军。

  冯可宾

  冯可宾,字祯卿,山东益都人,冯起震之子。明天启壬戌(1622)进士,官湖州司理、给事中,入清后隐居不仕。

  孙承泽

  孙承泽(1593-1676),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青州益都人,寓居北京。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为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庚子消夏记》《九州山水考》《学典》《闲者轩帖考》《溯洄集》《研山斋集》。卒年85。

  朱之裔

  朱之裔(?-?),顺天大兴人,进士。崇祯年间,以山东布政参议分巡青州。当时,朝政腐败,民变屡屡发生。他审理重要案件,只是惩办首恶者,协从不问,全部释放。上司对此颇有责难,朱之裔辩解说:“百姓甘心追随盜贼,原因就是害怕以株连治罪。如果对他们不去追究,定能幡然悔悟,变为良民。如果一律穷加追究,协从也能变为首恶。”人们都服他的见解。

  房之骐

  房之骐,字昂若,房楠之子。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进士,官礼科给事中。但是不久便因为得罪权贵被罢官回乡。清朝初年,起用为山东督学,再提升为布政使。后来,以父母年高需要奉养为由,辞官回乡,不再出仕。著有《蒲上闲评》《山居杂志》《掖垣疏稿》《麟旨定寱语》《漫语》诸书。

  王衮

  王衮(?-?),明朝青州学者,字补之,青州益都人,王潆之弟,才学与兄比肩。王衮参加科举考试一直不如愿,终以选贡。崇祯年间,江南学子名士创立复社,山东入社者九十一人,王衮便列其中。所著有《四虽轩诗集》等,清末陈田辑《明诗纪事》收录其诗多首。

  李士元

  李士元(?-?),字小溪,明清直隶通州(今河北通州)人。他身材高大魁梧,有臂力,以胆略著称。自青年参加行伍,积功升为偏裨将,守备青州。明代州县吏重文轻武,李士元郁郁不得志,只是在青州西南山区追捕山莽盗贼,无用武之地。

  崇祯十五年(1642),八旗军队绕过北京,进军山东,围困青州,激战数日。李士元负责防守西北段城墙,八旗万余人马驻扎尧山温家洼。对峙三天,清兵忽然拔寨撤离。明守兵都解除警惕,放心睡觉,惟独李士元感到蹊跷,继续巡城。至夜半,听到城外有动静,鸟惊飞,犬狺然。望外一看,大军已兵临城下。李士元大声疾呼,守城兵士惊醒,一看大事不妙,纷纷走散。李士元大声疾呼,加以阻止。李士元力大无穷,投放一种名叫“万人敌”的火炮武器,响如轰雷,烧坏敌军云梯,城池岿然不动。清军只好撤围,拔营东去。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派遣将领姚应奉带领500兵马来到青州。李士元佯装迎接姚应奉,乘义军在邢尚书宅摆筵席之机,率领数十人闯入,刺杀姚应奉。山东东部失去控制,局势大乱。姚应奉的部下赵应元只身逃出青州,到周村、索镇一带坚持斗争。清兵占领北京后,派户部侍郎王鳌永来青州,任山东总督,招抚明朝残余势力。李士元找到末代衡王朱由棷,劝他即位称帝,挑旗抗清。但朱由棷不敢冒险,甘愿听天由命,投降清兵。王鳌永进入青州,朱由棷递交了降书。李士元知事不可为,乃弃官,怏怏回到老家。不久,李士元回到山东,聚集3000多人马,在高密一带活动。

  赵应元经过一番准备,率起义军数千人,回军青州,杀王鳌永,并举起抗清的大旗。李士元带兵来到青州近郊驻扎,准备攻城。李士元带领数人入城,假意要与赵应元联合抗清。赵应元素来仰慕李士元的名声,不加防备,诚心相待。是夜,赵应元在北门瞻辰楼设宴招待李士元,二人并排贴肩坐,很是亲热,甚至要歃血为盟结为兄弟。这时,李士元早已同清兵暗中联络,以炮声为号,里应外合,杀赵应元。事毕,李士元没有做官,遁迹故里。此后二十年,有人看到李士元经商为生,做起贩卖马匹的生意。

  马之骥

  马之骥,字胜千。仕至国子司业、署祭酒。他平生耻逐浮华,克敦实行。著《左传评抄》《四书摘义》。

  周亮工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下先生等别号。明末清初官员、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明崇祯十三年(1640),他考中进士,次年(1641)进入仕途,任职山东潍县令。康熙元年(1662)十年,周亮工开始了5年的青州生涯。作为明末清初的能吏,周亮工任职青州,政绩显著。《益都县图志》记载:他为政“刚方严肃”,十分熟悉民间风俗,发布告示,文字平白易懂,“每作家常絮语”。在青州任上,正值发生旱灾,请示上司进行赈济,发放赈灾款粮时,他单骑进入民户,检查核对。青州各县士民赞颂他,立“德政碑”5处。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诗谳》篇,即是描写周亮工断狱的。康熙五年(1669),周亮公调江南江安粮道。临行前,周亮公曾写《留别青州》诗:“但余愧悔心,壮志何常在?叹息复叹息,白日不相待。”

  冀懋忠

  冀懋忠(?-?),上蔡人,进士。他“才局通敏,理烦能断”,政治清明,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去职后,益都民众仍然思念他。

  陈继征

  陈继征(?-?),秀水人,进士。知益都县期间,“约已爱民,动遵礼度”,人们都敬重他。因病卒于官,治丧时,其子陈万言坚决不接受丧仪馈赠,百姓很感动,“泣送者塞道”。

  陈宝钥

  陈宝钥(?-?),字绿崖,福建晋江人,明朝举人。最早任郑成功的协理礼官,后降清。顺治十八年(1661),任职青州海防道。康熙元年(1662),清廷委派陈宝钥招降南明残部,命周亮工代之。此后,青州通史又任江南驿传盐驿道兼扬州钞关、贵州粮驿道等职。吴三桂反清,陈宝钥跟从,被委以按察使。后复降于清,回乡终老。有《陈绿崖诗集》传世。陈宝钥任职青州,留下了与衡府故人林四娘相恋的爱情传奇故事,蒲松龄记入《聊斋志异》。这个与衡王府有关的故事,通过周亮工和曹寅,为曹雪芹熟悉,从而写入千古名著《红楼梦》。

  张能鳞

  张能鳞(?-?),顺天大兴人,著名理学家。他生于明末,入清后考中进士,康熙十四年(1675),任青州兵备海防道。任官期间,以教养为先,禁异端,崇孝悌,兴教化,颇有政绩。治学以程朱为宗,著有《儒宗理要》《诗经传说取裁》《孝经衍义补删》和《青齐政略》等。一生所做官职不高,学问也无独创之处,但他将自己的理学思想运用到治民的政治实践中,“以经术饰吏治”,可谓是称于职守的“循吏”。

  黄良骥

  黄良骥(?-?),福建龙溪人,明末清初台湾郑经部将。任建威中镇,曾随郑经西征,转战闽南漳、泉、兴化一带,抗击清兵。康熙三十七年(1468),施琅大军收复台湾,参加彭湖海战。失败后,退守台湾本岛。曾主张“整师南下,吕宋为基业”。后随郑氏投降清廷,安置在青州任兵备海防道。

  海岱八子

  海岱八子,是指明嘉靖年间,青州府活跃着一支著名的文学组织——海岱诗社的石存礼、蓝田、冯裕、刘澄浦、陈经、黄卿、刘渊浦、杨应奎八名成员,他们都是当时青州的社会名流,被称为“海岱八子”,其唱和之诗的结集《海岱会集》12卷,收诗词749首,被誉为“诗坛奇葩”,被全书收入清代《四库全书》。

  海岱诗社成员中有七人为青州府人,被称作“海岱七子”,加上即墨人蓝田,共称为“海岱八子”。早在正德年间,他们就已经开始聚会进行文学创作,为海岱诗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至嘉靖十四年,海岱诗社正式成立,诗歌创作达到顶峰。诗社成立后,成员约定每月集会一次,首次集会地点在北郭禅林,后来在云门山、洋溪、渑水、以及诸子书斋等处举办,每次文会,都有相对固定诗题,规定每人赋诗篇数,文会时间也多选在元宵、端午等民间节日,诗社正式文会共举办数十次,持续三年多,后来陈经丁忧期满回京,蓝田返乡,黄卿赴浙江任职,石存礼去世,大型文会才逐渐减少。

  《四库全书总目·海岱会集》曾评价海岱诗社诗人的创作:“八人偕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海岱诗社的创作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展现出高超的艺术魅力。魏允贞在《海岱会集序》中说:“《海岱会集》自远寄至,读一再。而其对景言情,即事属辞,质而葩,逸而典,清新而畅,不矫不艳,异乎今君子诗矣。”这是对海岱诗人创作的整体评价,即传承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打破“今君子”们“台阁体”的桎梏,也不盲目追随“前七子”摹拟复古的潮流,而是自辟蹊径,学诗骚之风,习乐府旧题,即景言情,感事而发,不雕不琢,不娇不艳,清新流畅,鲜活灵动,极具自然之趣。

  “海岱八子”用他们的诗歌,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明代社会生活画卷,他们以诗词唱和,创作颇丰,带动了明朝中期青州文化的繁荣。

  清代

  钟谔

  钟谔,字一士,钟羽正侄。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三年授新蔡知县。到任即安抚流亡百姓,不到一年,县内便被治理的井井有条。顺治五年,充河南乡试同考官。县西南境一直有盗贼盘踞,滋扰乡里,钟谔调集乡兵,谋划得当,一举擒获全部盗贼。汝颍地区有邪教滋生,他用强势镇压,百姓信服。并且重视学校教育,重视当地人才的培养。升汝宁府同知。丁母忧,服阕,升户部员外郎,监两淮税。不久升任大名府兵备道,因得罪总督,降职归家。钟谔自少好学,至老无闲。自经史以外的书籍,以至太乙、奇门、风角、射覆诸术都有涉猎。罢官后,与乡贤以诗文倡酬,被誉为“大手笔”。钟谔擅画山水,宗王维,“丘壑严密,布置得宜”。著有《四书诗经制》《杂志》四十卷,《西乐山樵词集》《西乐山樵文集》各一卷,与李焕章、杨珽等合编康熙《益都县志》。

  薛凤祚

  薛凤祚(1600-1680),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历算学家,字仪甫,号寄斋,青州益都金岭镇(今属淄博临淄)人。父薛近珠,明万历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凤祚幼承家学,天资过人,明末中秀才,后补贡生。天启年间,先从师于理学大师定兴鹿继善、容城孙奇峰、汇辑两人著述,共为一编,名《圣学心传》。后专志研习各种实用科学。初从学者魏文魁学习传统历算,后去南京师从波兰传教士穆尼阁学习西方新法,并协力其翻译西方天文历算著述。终于学贯中西,尽得西方天文历学之精要,并集众师之长,致力于自身研究,在中国天文历学上取得了开创性的卓越成就,超过了国家最高天文机构钦天监,与吴江王锡阐齐名,时称南王北薛。《清史稿·畴人传》把他列于首位,称其“不愧为一代畴人之功首。”其著《太阴太阳诸行法原》《求岁时》两书,精密计算出地球绕太阳一周时间,较现今公认时间仅差13分37秒。其著《天步真原》在计算中首次使用“对数”(时称“比例算”)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此书为“第一部使用对数的中文书”。另著《天学汇通》,书中首次采用“表算法”,李约瑟评论其为“一部融合中西天文学的书”,其书为清著名数学家梅文鼎订证,推崇为“青州之学”。后凤祚将其毕生研究成果汇辑为《历学汇通》,分正集、致用、考验三部类,涉及数学、力学、水利、火器、兵法、乐律、医药、占验,尤其于天文历算方面,成为17世纪中国学者编撰的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达到了中国当时的最高水平,奠定了薛凤祚作为天文历算学家的历史地位。康熙十五年,河道总督王光裕慕名聘请薛凤祚助其治理黄河、运河,凤祚考察河漕利病,著《两河清汇》,其主张为当时施用,颇见成效。薛凤祚一生著述等身,繁富多元。他逝世后,安徽藏书家汪启淑和山东巡抚进呈其部分著作,有四部被《四库全书》收录,后又有多部被《清史稿》等收录。

  王荃可

  王荃可,字遇符,王基之孙。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进士,授行人,多次到湖北、浙江等地巡察,所到之处,简静自律,不去打扰当地官民。后升任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当时广西刚刚平定,百度草创,民心不稳,地方官吏也不能奉法行事。王荃可认真履行朝廷法度,受到百姓欢迎,那些胡作非为的贪官赃吏也望风而去。云南抗清势力围困桂林,王荃可坚守城池,日夜拒敌,终因寡不敌众,城陷,被俘杀。王荃可“生而聪颖,十岁能文,美风仪,善书法,真、行、草书皆入晋唐之奥,诗原七子,秀瞻而归于大雅,人获片纸藏之为荣”。“天性孝友,襟怀坦易,与人交际蔼如也”。

  杨献恒

  杨献恒(?-?),康熙年间青州人,字龙泉,回族。他的父亲杨加官,与历城的富人杨开泰有矛盾。杨开泰一纸诉状将杨加官告到省城院司衙门。杨献恒陪父亲前去打官司,行至历城王舍人庄,杨开泰袭击殴打,杨献恒重伤,父亲被打死。杨献恒四处告状,官府推诿敷衍,久拖不决。他决心自己复仇。康熙十一年(1672)春天,杨开泰让儿子杨承恩来到青州,与吏役密谋怎样整治杨献恒。杨献恒得知后,手持铁锥,潜伏在杨承恩门前。等到杨承恩出来,用铁锥猛力掷击,杨承恩应声而倒。杨献恒随手急取佩刀,断其咽喉,又挖出其一个眼睛,吞了下去,鲜血淋漓,沾满衣袖。大呼说:“父仇终于得报了!”青州城内的百姓早知他的冤情,惊起聚观,莫不扼拳称快。杨献恒杀掉仇人的儿子,到县衙自首。时任知县的陈食花是个明白事理的清官,重新疏理案情,找出案卷,认定杨开泰是杀害杨加官的疑犯,公正结案。以杨献恒为尽孝心而杀人的理由,请求上司从轻处理,定罪流放。

  周荃

  周荃(?-?),字静香,号花溪老人,江苏长洲人。清兵下江南,被招降,以功授开封知府。顺治九年(1652),任青州兵备海防道。他是著名书画家,善画山水,也画佛教人物像和花鸟虫鱼,深得古人笔法。其自题句尤佳,书法有生气。著名作品有《仿北苑山水图》等。

  达法

  达法。僧达法,创建大觉禅院。该寺院于顺治中赐名法庆寺。(《益都县图志·营建志》)

  道忞

  道忞。僧道忞,广东人,法号木陈,传临济宗,坚持戒律。青州法庆寺第一代住持。顺治十六年(1659)奉诏入京,奏对称旨,赐青州大觉院为“法庆寺”,赐道忞紫衣,加号宏觉禅师。后南还淮上,从者如云。

  陈纬

  陈纬,字天襄,弥河镇赵疃人。陈纬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奉行儒家思想。清顺治十五年(1656)戊戌科3甲第99名进士,广西苍梧县知县。陈恪,字肃揆,陈纬侄。清康熙三年(1665)甲辰科三甲第92名进士,兵部主事。上任后,亲自到民间询问疾苦,勤政廉政爱民如子,政通人和。

  毕忠吉

  毕忠吉,字致中,号铁岚,益都县金岭镇(今属临淄)人。顺治十五年(1656)戊成科进士,任常州府推官,惩治滑吏,处理积案,政绩显著。再选蠡县知县,升工部郎中,监督两窑。他改革陈规陋俗,工商人士刻石颂德。以佥事督学贵州。任满,授云南布政司参议,先青州通后管理粮储道和盐驿道,得到上司倚重。后死于任上,宦囊萧然,他的同僚为其办理丧事,并评价他说:“轻财好施,而非邀名;介节清操,而非矫激;及其服官,则光明正直、和易慈祥、宽简爱民、恬澹率属”。

  李焕章

  李焕章(?-?),清代青州学者,字象先,以字行,号织斋,青州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李象先自幼锐志攻读,品学兼优,早著才名,当时的学者名流都喜欢与其交往。明亡清兴,李象先断绝做官想法,离家出游,足迹遍布南北,来往于晋、冀、豫、陕、鄂、皖、江、浙间,登临名山大川,历览名胜古迹,视野更加开阔,学识更加广博,文笔越发精湛。康熙三年(1664)周亮工任山东兵备副使,分巡青州海防道,在官衙真意亭邀请青州及比邻州县名士聚会,乐安李象先与寿光安致远、诸城李澄中、安丘张贞,并称“青州四大家”,最为周亮工所赏识器重。康熙十一年(1672)修益都县志,知县陈食花任总裁,参纂者有本邑名士钟锷、冯灏、高梓等,特聘外籍李象先参纂。康熙十二年,山东巡抚周有德提议修纂《山东通志》,特聘乐安李象先、益都薛凤祚、济阳张尔岐和江苏昆山顾炎武为编纂。《山东通志》修纂完成,在史志文献中享有盛誉。李象先一生长住益都,后于益都城北魏七里村安家定居。晚年,为躲避官府的邀请,入青州法庆寺读书礼佛,卒后葬村居东野,著有《织斋文集》等。他的儿子李新命,是举人,官至宁海州知州,退休后居益都。

  邢献吉

  邢献吉,慎言子,顺治九年壬辰武进士,开平卫守备。

  夏一凤

  夏一凤(?-?),号岐岗,辽宁宁远人,旗籍。顺治十八年前后任青州知府。在任重视文治,敦励教化,对青州地方文化事业颇多建树,今青州“三贤祠”即为其辟建。此处旧称范公丹亭,亭东侧有范(仲淹)公祠。富(弼)公祠原在青州域西南瀑水涧侧,明中叶移至西关南阳溪岸边。欧(阳修)公祠位于范公祠西溪岸边。至清初,三贤之祠仍分立旧址,或陈旧,或倾圮,不堪观瞻。一凤即任后,将范公祠整修一新,又新建富、欧二公祠于范公祠左右,并辟祠后平台建“后乐亭”。自此三公之祠并立一处,成为青州一处规模完整,可供瞻仰的著名景观。祠成之日,青州士民观者如堵,络绎不绝,入祠仰三贤高风,颂今牧功德,沐教化之泽,洵称青州一时盛事。夏一凤自撰碑文,记述其事。另又僻建了青州名胜云门山等处景观。其任青州,为政清明,士民感戴。山东布政使益都房之琪亲撰《郡伯夏公德政碑记》,以彰其绩。寿光名士安致远称夏一凤“公虽隶旗下,然雅重文事,亦可谓风流太守也。”

  冯溥

  冯溥(1609-1691)清初大臣。字孔博,号易斋。卒谥“文毅”,益都(今属山东青州)人,冯裕六世孙,“北海世家”的后起之秀。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初授编修,后擢吏部侍郎。康熙年间为刑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入内阁参赞机务,成为“阁老”,履行宰相职责。此后,冯溥更加勤勉,不负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对军国大事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位居宰相,选拔治国人才是第一要务。冯溥先后两次担任会试主考官。他还遵康熙诏令,举博学鸿儒,直接从现任官吏中选拔有学问的为皇帝近臣。在内阁期间,还担当重修《太宗文皇帝实录》的总裁官。

  73岁时,“三藩之乱”平定以后,终以年老乞休获准,以原官致仕,加太子太傅,返归青州故里。临行前,康熙皇帝御笔题诗相赠:环海消兵日,元臣乐志年。草堂开绿野,别墅筑平泉。望切岩廓重,人思霖雨贤。青门归路远,遗兴豁云天。告老还乡以后,喜爱优游山水,辟建园林,名曰“偶园”,冯溥在此潜心著述,达10年之久,著有《佳山堂集》传世。

  冯溥是冯氏文学世家中官阶最高者,他生当明清交替之际,顺应时势,入仕清廷,历顺治、康熙二朝。他处事虽机敏圆润,但也持正敢言。康熙年幼登基,鳌拜等四大臣专权朝政,骄横跋扈,任意诛戮大臣,朝廷官员尽缄其口,惟冯溥持正不阿,敢于谏言。

  韩昭宣

  韩昭宣(?-?),山西蒲州人。顺治三年(1646),出任青州兵备海防道。这时,青州的反清斗争持续发展。赵应元率义军数千人,占领青州,镇压了担任清朝总督的王鳌永,并树旗招兵,加紧操练,青州城一时成为山东地区主要的抗清堡垒,声势大振。韩昭宣与暗中投降清朝的李士元勾结,对赵应元威胁利诱,许诺只要投降清廷,“不人”,“通侯之赏可立至”。赵应元受骗,在府城北门瞻辰楼设筵招待韩昭宣与李士元。李士元、韩昭宣趁机预设伏兵,击杀赵应元,镇压了青州的抗清斗争。

  冯钤

  冯钤(?-?),清代青州学者。字瑞明,青州益都人,冯溥玄孙。生于世宦书香门第,青箱家学,博览群书,尤耽文史。举凡青州遗事,人物掌故,地方风物,传于世,载于籍,采于坊,闻于耳者,无不搜遗索隐,考证稽核,命意笔端,结集成书,著为《蕉砚录》六卷(今存者只二卷)李明吾称道此书“闻见所及,笔诸简端,信而有征,堪称良史”。另有诗作若干首传世。

  陈恪

  陈恪,字肃揆,清朝青州府临朐县赵疃村(今属青州市弥河镇)人,康熙三年(1665)甲辰科进士,授兵部主事。上任不久,即染病身亡,未竟其用,时论惜之。陈恪曾经自誓:“苟得出身,加民必以端教化、正风俗为首务,奖励以启其善念,严惩以革其非心,庶仁厚之风渐染可致。”论者以为名言。

  陈食花

  陈食花(?-?),福建海澄人,贡生。康熙年间知益都县。十一年(1672)他奉命修县志,开县志局于云门书院,三个月而书成。因时间急迫,该志“文辞简略,讹脱遂多”。

  王綡

  王綡(?-?),陕西蒲城人,进士。康熙十六年(1677)知益都县。他为政精明果决,但内心慈惠。在职6年,百姓赞颂。

  张连登

  张连登(?-?),陕西咸阳人。从少年时就有经世济民之志。康熙三十八年(1699),担任青州知府。当时青州府管辖的十余县,都遇到特大灾荒,斗米千钱,饿殍遍野,死者枕路。张连登剀切上请,得以免除青州本年的租税,又请求拿出官府帑金,以赈济灾民。他按部稽查,不避寒署。安丘饥民聚众千余人,准备发动起义,当地官吏无人敢问。张连登单骑上路,按辔巡察,恩威并举,惩治为首者3人,对其余饥民好言慰抚,安排生路,以工代赈,稳定了地方。同时,他十分重视教育,整修府学、松林书院,重修范公祠等等。后来,因事牵累,被罢职。青州百姓到处为他喊冤,采取罢市等行动表示抗议。朝廷只好恢复他的官职,老百姓欢呼雀跃,就像迎接父母归来一样。后来升任湖北巡抚。今范公亭门前,有《重修范公祠记》,张连登撰文,其中有语:“由今以后,我青之父老升公之祠,如升于衽席之上,而聆其爱养之诚、噢咻之气;青之吏拜公之像,如闻公训迪之语、颦笑之容;酌公之泉,如酌廉泉之水,思以洗涤其肠胃,消融其渣滓。”高度赞扬了范仲淹的高尚情操以及对后人的启迪教育意义。

  冯协一

  冯协一(1661-l737),宇躬暨,号退庵,清朝青州益都人,为文华殿大学士冯溥之第三子。应顺天乡试不中,随例荫父爵谒选吏部。康熙二十三年(1684),授浙江绍兴府同知兼摄山阴知县。当时浙江刚刚经历耿精忠兵乱,冯协一到任之后,多方抚绥,流民渐渐安居乐业。有些地主豪强隐瞒所占土地,逃避赋税。冯协一制定并推行“清丈法”,纠正时弊。后升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知府,再广州知府、汀州(今福建长汀)知府。当时三藩之乱平定未久,“人怀疑贰,盗贼公行”,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冯协一协同汀州总兵陈有功进行镇压。康熙五十四年(1715),调任台湾府知府。航海赴任,遭遇大风,险些翻船丧命,自此以后,冯协一自号退庵。在台湾知府任上,他“因俗济和,化行徼外”。前守知府制定政策:百姓成年以后,每年都要给官府纳银一钱六分,作为船政之需。冯协一认为,这是加重百姓负担,立即废除。台湾多年为郑氏控制,与大陆缺少联系。冯协一认真履行职责,经常巡视所属县邑,宣传朝廷威德,让百姓熟悉朝廷法令,学习儒家道德规范,使社会风气大为改变。这时,冯协一已经56岁,身体欠佳,耳朵重听,听断多误,况且未有子嗣,便决心退隐返乡。连续四次申请,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得到批准。致仕后,冯协一长住江南,但每年回一次青州,料理家政。乾隆二年(1737)去世,享年77岁。冯协一工诗,有《友柏堂诗选》二卷。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蒲家庄人。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十九岁时在青州考院一举夺得秀才第一名,取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奖誉,“名藉藉诸生间”。然而他在之后科举场中极不得志,虽满腹实学,乡试屡不中,至46岁时方被补为廪膳生。康熙五十年(1711),72岁的蒲松龄赴青州考院被选拔为岁贡生,受知于山东学政黄叔琳。平日除微薄田产外,以教书、幕僚维生。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还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婚嫁全书》《省身语录》《农桑经》《药祟书》等书。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40岁时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陶锦

  陶锦(?-?),汉军正白旗人。康熙五十二年(1714),出任青州知府,曾主修《增修青州府志》。同时,他还汪重修复保护古迹,先后整攸隍庙、八蜡庙、云门山关帝庙等。他还在临淄天齐渊上建“管鲍祠”,祭祀管仲和鲍叔牙。

  李元伟

  李元伟(?-?),福建安福人,吏员出身。康熙年间知博兴县,浚通小清河,疏去脉沟,开预备河,建军张道口闸、湾头闸,建树颇多。五十八年(1719)署理益都县,有惠政,民多称之。

  冯虎臣

  冯虎臣,字孔武,冯惟重四世孙。生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习书之暇,兼习武艺,得武庠生,康熙二年(1663)中武举人,次年参加武会试,中甲辰科吴三畏榜武进士。

  王承露

  王承露,字湛生,康熙三年(1665)甲辰科进士,授广东广宁县知县。当时,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王承露坚决抵抗,并受将军傅鸿烈委托,携带密信,间关虎穴,万里坎坷,向朝廷奔告军情。战乱平定后,授洧川县知县,又补临汾县知县,行取户部主事,出为广西提学佥事。所到之处,皆有善政。

  杨涵

  杨涵(?-?),字水心,号笠云,青州益都城里人,著名书画家,应为康熙年间人。杨涵家中富饶,但他笃信佛教,尽施田宅于法庆寺,最后,反倒依赖法庆寺的僧侣接济得以生存。他不想走仕途之路,迷恋出世。后出游诸城,以写“黄花店诗”得名。诸城人张衍款待他,让他住在“放鹤园”,每天与李澄中、刘翼明、王玙等人游九仙山、五莲山等胜景,吟诗作画,放浪山林。杨涵作诗善绝句,书法善八分体,绘画擅长画墨竹,常常睡卧在竹林中,听风吹竹叶之声。杨涵画画很珍重,每作一幅,必登记于簿,惟恐有赝者乱真。他还喜欢黄白术,好炼丹。一日,自己说炼丹已成,服之,突然死去。张衍把他葬于“放鹤园”东,题曰:“益都高士杨笠云先生之墓”。

  冀旭

  冀旭(?-?),字羲光,清朝青州益都郑墓人,冀鍊的曾孙,大约活动于康熙时期。父亲冀绍芳,顺治年间进士,官至漳州府知府。冀旭以善画雁得名,世称“冀雁”。他兄弟数人,都以绘画知名:弟冀昪,字晓光,善画人物;弟冀曣,字曙光,善画虫草。冀旭作品传世不多,今青州市博物馆藏《芦雁图》。

  赵执信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益都县颜神镇人。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康熙十八年(1679)十八岁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任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等职。颇为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所重。28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诗风俊刻,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家藏书极多,“饴山堂”藏书楼中,图籍插架,古文集最丰。卒后,其藏书归于李文藻。著有《饴山诗集》《饴山文集》《诗余》《谈龙录》《声调谱》《礼俗权衡》《因园集》《礼俗权衡》等。

  王日升

  王日升,字柘村,清代青州府临朐县王家老庄(今属青州市弥河镇)人,家世务农。王日升刻苦读书,废寝忘食。其家在院子里晒麦子,家人让他看护。不料他专心读书,暴雨骤至,麦子流溢到门外大街上,竟然没有发觉。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进士,但是没有等到放官,即患重病。回家养疾,次年去世。

  徐琏

  徐琏,字百城,又字爱山,益都县金岭镇(今属临淄)人,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进士,官河南偃师县知县。该县有件要案,当事人拿出5千金送给徐琏,要求减轻处罚,徐琏不为所动,按律定罪。因为他清廉刚正,不搞阿谀奉承,得罪上司,去职。回家以讲学为生,以养性为功。同年进士刘墉曾劝他出山做官,他也没有答应。

  成永健

  成永健(?-?),江南射阳人,进士。雍正元年(1723),由日照知县署理益都。他为政尚简静,好与文人交游,诗歌吟唱,吟哦竟日。当时人们把他视为“仙吏”。

  俞光岳

  俞光岳(?-?),浙江海宁人,廪贡生。雍正五年(1727),由松江府同知迁任青州知府。当时山东大旱,俞光岳到省城拜谒上司,上司设盛宴招待他。他说:“老天久不下雨,旱灾至此,上还要减少饮食、撤除宴乐。作为人臣,怎么能忍心歌舞升平呢?”也不入座,立饮三杯,拂袖而去。上司恼羞成怒,要弹劾他。他听说后,挂印称病而去。上司的奏章到了朝廷,雍正帝召见俞光岳,看着他说:“你这个‘强项吏’,你的上司做的不对,但是看你的样子也没有病啊。”帝回头对宰相说:“这人可以任命何种官职?”宰相援例对曰:“俞兆岳乃是非常之士,不必按常规使用他。”便破格提升重用他。后官全史部左侍郎。

  王尔鉴

  王尔鉴(?-?),字熊峰,河南卢氏人,进士。乾隆五年(1740),任益都知县。工书,任官优游之处,摩崖多留题墨刻。著有《二东诗草》。有“王孝子庐墓诗”传世。

  裴宗锡

  裴宗锡(1712-1779),山西曲沃人。由济南府同知擢升青州知府。他为政掌握全局,不去苛求细节,能以身作则,属下都不敢欺瞒。尤其注重教育,喜好交纳接引文士。他邀请安丘进士严锡绥主讲松林书院,凡是课考期间,必定亲自前往阅读试卷。因而松林书院极为鼎盛,在读生员100余人,数年之间,考中举人、进士的10余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调任济南府。

  有希孔

  有希孔(?-?),字景尼,清朝青州益都人。其始祖为孔子学生有若,有希孔是有子的70世孙。先祖从曲阜徙平阴,传至34世,因避乱又迁居于青州城东之阳河村,阳河有氏乃有子嫡传。乾隆三年(1738),清朝廷把有子列为十二哲,有希孔认为阳河村旧祠不相称,乃建议并筹划重修有子祠。他呕心沥血,修堂宇、增祭器,又置祭田,立碑刻,告诫子孙世守。其弟有绍孔,字梦周。道光二十二年(1842),有绍孔教授学徒,得束脩将用于购买粮食。听说重修学宫,倾囊助之。青州学官赞扬他的品行,说:“真是无愧于先贤的子孙啊!”

  周嘉猷

  周嘉猷(?-?),浙江钱塘人,号两塍,进士。乾隆三十六年(1771),由青城县调益都知县。当时城墙久坏,众人请求捐资修缮,工程巨大,不能完成,县衙难以承受。他求助青州知府陈诏,动用府帑修缮。他生性好学,博览群书,在任近10年,仕优而不废学,常与名士李文藻、杨峒辈组织文会。著《南北朝世系》《齐乘考证》诸书,刊行于世。卒于任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4版:公益广告
100位青州历史名人参选人简介(七)